為什麼我們做不好「理論結合實踐」

  今年是人力資本理論提出60周年。人力資本理論把教育視為個人和社會財富的核心,因而成為各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依據。同時,上世紀60年代的高等教育民主化趨勢,也有力地推動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在這種政治和經濟訴求的驅動下,大眾高等教育便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


為什麼我們做不好「理論結合實踐」

 

今年是人力資本理論提出60周年。人力資本理論把教育視為個人和社會財富的核心,因而成為各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依據。同時,上世紀60年代的高等教育民主化趨勢,也有力地推動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在這種政治和經濟訴求的驅動下,大眾高等教育便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

在此背景下,馬丁·特羅1962年便提出了“大眾高等教育”的概念,之後又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60年過去了,大眾高等教育即普及高等教育仍然是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目標。去年,教育部宣布,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將從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邁入普及化階段。

長期以來,高等學校總是面對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批評之聲。用人單位也總是在抱怨大學畢業生缺乏動手能力,缺乏實際工作能力。無論是在工程專業,還是在醫學專業,或是在師範專業,都能聽到類似的批評。高校雖然也一再努力接近實踐,比如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校企合作、建設實踐基地等,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依然存在。

回看大眾高等教育的形成過程,可以找到問題的根源。大眾化高等教育的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改造、吸收傳統職業和專業培訓體系而建立的,把傳統的種種職業性人才培養工作從作坊、車間搬進了校園、教室。大眾高等教育體系的出現與大量傳統的職業和專業性培訓形式的消失是同步進行的。但我們必須看到,傳統的職業性培訓一旦離開了工作的場景,進入校園,就與工作世界產生了一個鴻溝。這個鴻溝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鴻溝,更重要的是觀念上的鴻溝。

高等教育是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的培養體系,而工作世界中的培訓由於缺乏理論的支撐,而被看作是落後、原始的培訓方式。按照現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大學生在接受了系統的理論知識之後,即可在理論的指導下勝任其職業工作。在新的理念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眾高等教育體系,顯然忽視了工作實踐的複雜性,低估了把理論應用於實踐過程的複雜性。學院化的高等教育於是總是受到實踐缺乏症的困擾。

美國教育家舍恩等人在上世紀70年代就注意到這一問題,發現了“實踐性知識”的存在,將此視為縮小理論與實踐鴻溝的關鍵。所謂實踐性知識,是與理論知識相對應的概念,是指在實踐中形成的、實際指導實踐工作的知識。用舍恩的話來說,就是“行動中的知識”。理論知識通常具有清晰、系統的特點,而職業實踐是不確定、千變萬化的,所需的知識也缺乏系統性。用舍恩的話來說,理論知識如同乾爽的高地,而實踐性知識則是泥濘的濕地。乾爽的高地清晰明了,容易教、容易學,而泥濘的濕地面目模糊,說不清、道不明。

所謂理論指導實踐,只是一種原則性的說法。但在實踐中,掌握理論知識的專業人,為了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必須首先把具體場景中的問題轉化為理論知識可以識別的問題。有人說,這種轉化工作其實是一項“設計”的工作,是連接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的重要環節。這項設計工作所需的知識,就是實踐性知識。這種知識由於附著在經驗、能力之上,難以被觀察、被表達,與系統化的理論知識全然不同,因此被現代高等教育培養體系所排斥。

其實,實踐性知識之所以被忽視,還有著更深刻的思想背景。現代理性主義和實證主義科學觀是現代高等教育靈魂,以科學知識為代表的理論知識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整個人才培養體系是建立在理論知識基礎之上的。這種以理論知識為核心的高等教育體系,被認為是一種高效、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所以傳統的行業性、職業性的師徒制培訓體系,就必然面臨消亡的命運。

從操作的層面看,理論知識由於具有專業化、邊界清晰、科學化和標準化等特點,從而容易複製、表達、講授。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大量新興的高等學校正是依靠這些標準化的理論知識,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專門人才。這些人才雖然學習了專業的理論知識,但通常缺乏實踐的訓練。

可能會有人說,高等教育從來都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問題是,如果缺乏對“實踐”過程和實踐機制的認識,所謂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只能是流於形式。比如我們常常以為“理論+案例”的模式,即可培養學生的實踐知識和能力,殊不知這些案例往往都是“設計”好的,已經完成了實踐與理論的對接工作。而實踐中的情形遠比案例更複雜、更不確定。大學生不僅僅需要將理論應用於案例的能力,更需要將理論與實踐場景進行對接的“設計”知識和能力。

把實踐性知識的傳授納入現有的高等教育培養體系之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實踐性知識紮根於實踐之中,是以一定時間的職業實踐為基礎的。所以,從原則上講,實踐性知識是不可能在校園中獲取的。但是,實踐性知識如果不納入高等教育的培養理念,就無法真正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如果高等學校在傳授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提供更多學習和積累實踐性知識的機會,肯定有利於學生在步入職業實踐時儘快跨越理論與實踐的鴻溝。

關於實踐性知識的傳授,人類其實不缺乏經驗。師徒制的人才培養方式就非常值得借鑒。在師徒制的模式中,學徒不是被安置在“乾爽的高地”上,而是一開始就進入“泥濘的濕地”。學徒雖然沒有接受系統的理論知識,但他們從一開始就具有實踐感,能夠在不確定、不穩定和特殊的場景中學習實踐性知識。在這種場景中,一切知識都是融為一體的,而不是分門別類的知識,也不是高居實踐之上的理論知識。人類文明史證明,這種培訓方式是傳承實踐性知識的最佳方式。把理論導向的培養模式與學徒制的培訓方式結合起來,走出一條新型的人才培養道路,應當是醫治大眾高等教育實踐缺乏症的一劑良藥。

(作者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台,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