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入學淪多錢入學?大學教授發起「流言終結運動」
書審資料不做會比不上人家嗎?幹部證明及志工服務到底有沒有用?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陳婉琪,在臉書發起「申請面試流言終結運動」,邀請大學教授一起澄清社會大眾對大學申請常見的誤解。她表示,一旦想要跟風,你就失去了獨特的你自己。包括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等上百名大學教師,都認同並分享此文。
書審資料不做會比不上人家嗎?幹部證明及志工服務到底有沒有用?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陳婉琪,在臉書發起「申請面試流言終結運動」,邀請大學教授一起澄清社會大眾對大學申請常見的誤解。她表示,一旦想要跟風,你就失去了獨特的你自己。包括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等上百名大學教師,都認同並分享此文。
部分家長團體日前指出,申請入學比例大幅提高,已經成為學生兵家必爭之地,為了讓備審資料「漂亮」,各種琳瑯滿目的營隊因應而生,價格更是節節高升,申請入學已經變成「多錢入學」。
然而,有大學教授站出來,盼傳達正確的資訊給家長跟學生,免得一直被騙花冤枉錢。
陳婉琪表示,關於申請入學,相同的公共意見每幾年(或甚至每年)就要翻騰一次,為什麼?冷飯也只能炒一次好嗎?很多家長(有時會出現高中老師也)以為面對大學申請必須這樣做那樣做,導致自己焦慮不已,連帶地讓整個社會焦躁不安。可是有許多「以為」,真的不是大學端的實際篩選運作原則。
為了讓不正確的迷思停止散播,陳婉琪發起一個「申請面試流言終結運動」,邀請所有在大學教書的老師們,來一起澄清社會大眾對大學申請常見的誤解。
陳婉琪指出,已經有很多大學老師,不論是親自寫文章,或是受訪報導,都曾提過類似的內容,但為什麼這些誤解總是長駐人心、縈繞不去?他想,是因為個別發聲(儘管那位老師再怎麼有名氣)仍不夠有力量嗎?那如果我們集體發聲呢?
陳婉琪邀請在大學教書的老師們,如果同意文章的QA內容關於個人申請篩選原則,請留下校系名字或分享此文。如果能夠透過系務會議得到多數同仁的同意,請直接留下校系。也可以選擇性的同意(譬如商學院是否可能不同意服裝Q1題,但同意其他部分),也可共同增補缺漏的常見迷思及適當的回答。
●[申請面試 Q & A]
Q1:【服裝】大學申請面試需要穿西裝、襯衫、套裝、絲襪嗎?
A1:穿得像學生,整齊清潔不邋遢就可以了。穿襯衫、穿套裝雖然不會扣分,但「絕對不會」有加分效果!
Q2:【書審資料】我看新聞說很多人都花錢找人幫忙製作書審資料,弄彩色漂亮的封面,我擔心我不做會比不上人家。怎麼辦?
A2:跟服裝問題一樣,印刷材質及色彩比別人精美,雖然不會扣分,但「絕對不會」有加分效果!重點是你如何透過文字內容來適當表達你自己的獨特性。如果找人代做(先不討論這其實屬作弊行為),實質上很容易導致千篇一律,顯得你全無特色,面試時也容易漏餡。
Q3:【活動經驗】既然多元入學的精神是重視各方面的才能,那麼備審資料裡是不是活動經驗越多越好?
A3:學生課外活動的學習固然同樣重要,但並非必要,也未必是越多越好。首先,面試的功能之一便是確認你的書面資料呈現就是真正的你自己,因此通常會根據你的書面資料來深入追問。書審資料中「膨風」越大,實際一見面一對談,落差就越大,可能反而成為你的敗筆。其次,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未必非要以活動來勉強自己。舉例來說,當多數學生都以活動經驗來點綴自己時,一個喜歡獨自看電影,累積許多優質影評作品的學生就會脫穎而出了。
Q4:【營隊】參加學科主題的營隊,應該對該科系之申請有幫助吧?
A4:與上述活動經驗類似地,營隊參不參加絕非重點。你有無表現出對特定領域的了解與熱情才是重點。若你總是為參加而參加,或只因為父母指點才去參加,自己說不清為什麼參加以及對自我探索有何幫助,也只是徒然暴露你參與模式的淺薄性,造成反效果而已。反過來說,若你真的有心探索特定科系領域,浩瀚網路資源及公共圖書館,都是你的寶庫。
Q5:那麼,幹部證明及志工服務到底有沒有用?把我們搞得很累耶~~
A5:【社團幹部或志工】幹部證明及志工服務本身沒有太多作用。跟活動、營隊都一樣,堆疊出來的項目資歷本身並沒有意義。除非這些經驗剛好可以對學生產生什麼深刻影響,且學生能夠清楚地、誠摯地表達自己。換句話說,活動、社團、營隊這些都只是媒介(不會因為有了營隊證明就如何)。透過媒介,我得以成長為更棒的人。如果是媒介,那麼喜歡讀書、喜歡聽Podcast、喜歡寫小說並在虛擬空間與人互動…… 不也都是很棒的替代媒介?且適合的媒介不也會因人而異?
當申請者(或輔助申請的家長、學校)覺得這樣搞很累時,就表示很可能抱持著跟風的心情(認定做了有用,一定要做,不敢不做)。一旦想要跟風,你就失去了獨特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