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聽傳言! 這些硬「核」知識才是該信的
闢謠 “泡椒雞爪耐儲存是因為核技術”於今年元旦前夕登上微博熱搜榜。很多網友驚訝於核技術竟然能被用在雞爪存儲上,同時也開始擔心“核輻射雞爪”的安全性,甚至有人稱被核“照”過的雞爪可能致癌。
輻照雞爪不致癌,碘鹽、白衣難防輻射…… |
別聽傳言! 這些硬「核」知識才是該信的 |
闢謠
“泡椒雞爪耐儲存是因為核技術”於今年元旦前夕登上微博熱搜榜。很多網友驚訝於核技術竟然能被用在雞爪存儲上,同時也開始擔心“核輻射雞爪”的安全性,甚至有人稱被核“照”過的雞爪可能致癌。
其實,人們對核輻射的擔心一直存在,與該技術相關的傳言也從未間斷:住在核電站旁會被輻射、受到核輻射之後就無藥可救了……這些說法是真是假?核輻射真有那麼可怕嗎?
核輻照雞爪致癌? 真相:輻照食品不同於核輻射食品
藉助核技術進行輻照滅菌,原本只能存放3天至5天的泡椒鳳爪,保質期可延至半年甚至更久。但有傳言稱,這類輻照食品具有放射性,甚至可致癌。事實真是如此嗎?
“食物變質,多是由微生物繁殖引起的。食品輻照技術是以輻射加工技術為基礎,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髮出的γ射線、加速器產生的電子束、X射線,打斷微生物的DNA分子鏈,殺滅致病菌,進而延長食品儲存時間。”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輻照工程技術中心運行部部長黃成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經一次性輻照的食品,不僅不會沾染放射性物質,而且因甚少使用防腐劑,反而提升了食品的安全性。由於輻照屬於冷加工,幾乎不會對食品的溫度產生影響,因此食品中損失的營養成分比較少,可最大程度保留食品原有的風味。
“輻照食品絕對不等於核輻射食品。”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彭光雄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引起公眾敏感的,是沾染了放射性核污染物質的食品,即核污染食品。這類食品由於沾染了放射性物質,會源源不斷地釋放核輻射,不慎食用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輻照技術,則是一種核應用技術,可作為高效、安全的殺菌手段被用於食品保鮮、防疫等。
食用加碘鹽、碘片可防核輻射? 真相:防核輻射作用極為有限
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后,經測定空氣中的核塵埃含有放射性核素碘-131。隨後,多地出現哄搶加碘鹽現象,據稱多攝入碘元素就不容易吸收上述放射性元素。而直到今天,一些人對這一說法仍深信不疑。
對此,彭光雄指出,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碘缺乏和碘過量的危害都不可小覷。碘-131是碘元素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不慎攝入或接觸它,會威脅人體健康。
“食用加碘鹽、碘片,可以降低碘同位素的吸收率,對生活在放射性碘污染地區的人群來說,會有微量的緩解作用。”黃成表示,碘片的主要成分是碘化鉀化合物,其能抑制人體甲狀腺吸收放射性碘,使放射性碘被排出體外,達到保護機體組織的作用。
不過,彭光雄表示,沒必要哄搶或囤積加碘鹽。首先,食鹽中碘的含量極低,達不到抑制放射碘所需的量,碘攝入過多對身體也不利。再者,補碘對其他的放射成分如銫、鈈、氚等毫無作用。因此,是否需要補碘和如何補碘,要根據國家政策和醫生指導。
住在核電站旁會被高劑量輻射? 真相:年均輻射量約等於乘坐一次飛機
有觀點認為,大眾對於核電站的懼怕心理,總體來說來源於以下3個方面:擔心其安全性不高,怕發生泄漏;其產生的廢物,怕不能被處理好;若居住在其周邊,怕被輻射。這些擔心是否有必要呢?
“現在核電站的屏蔽和防護設施都建得很好,生活在核電站附近,不會有輻射危害。”黃成說,輻射在人類的生活環境中無處不在,人們吸入的空氣、吃進的食物中都有,水的輻射劑量約為0.25毫希/年,一次X光檢查的輻射劑量約為0.1毫希。“乘飛機飛行2000公里受到的輻射劑量約為0.01毫希,這也是住在核電站旁居民每年平均接受到的輻射量。”
“與其他工業設施相比,核電站發生事故的概率是最低的。”彭光雄表示,我國核電站在設計、管理、技術等方面的水平,已處於世界前列。例如,我國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核電系統採用第三代核電技術,滿足國際上對核電站的最新安全要求。這些都有效降低了核事故發生的可能,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
穿白色衣服能阻隔核輻射? 真相:能否防核輻射取決於距離等三要素
通常,夏季在陽光下,我們穿白衣服會感覺比黑衣服更涼快。這是因為白衣服對可見光的反射率更高,可達到90%。有人因此稱,穿白色衣服也能反射核輻射。這是真的嗎?
“與其他顏色的衣服相比,白色衣服在防核輻射方面,並不具備優勢。”黃成解釋說,核輻射防護的三要素為距離、時間和屏蔽程度,與顏色無關。不同顏色的衣服,對熱輻射的吸收能力不同,但對核輻射的阻隔能力基本無區別。
“若遭遇核輻射,要儘可能縮短被輻射時間,遠離放射源,尤其要注意躲避。進出核污染地區時,要穿防護服,並及時淋浴,清除核污染。”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科普專家張春銀說。
受到核輻射后無藥可救? 真相:即便遭高劑量輻射仍有生存希望
“受到核輻射就無藥可救,是無稽之談。”黃成說,個體受到核輻射的嚴重程度,與射線種類、受照的劑量、受照的部位以及個體差異都有關係。人們用希沃特、毫希作為輻照劑量單位,用來衡量輻射對生物組織的傷害。
“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受到過極低劑量的輻射。”黃成表示,只要沒有達到確定性效應的閾值(高於該水平的輻射對個人的影響極嚴重),人體幾乎都沒有臨床癥狀。即使達到確定性效應的閾值,在輻射劑量小於1希沃特的情況下,及時、正確的治療方案也能挽救多數人的性命。即便遭遇更高劑量的輻射,也有不少治療成功的案例。
划重點
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會接觸過量核輻射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什麼是核輻射。
黃成解釋,核輻射是原子核結構或能量狀態轉變的過程中釋放出微觀粒子流,同時伴隨能量釋放的現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對能量的控制能力和利用水平不斷提升。
目前,核輻射相關技術已被應用到許多領域。農業上主要將其用於輻射育種、農作物保鮮、農藥降殘、示蹤溯源等;工業上主要將其用於輻射探傷、材料改性、消毒滅菌等;醫療上主要將其用於醫療診斷、影像、放療、放射性藥物生產等。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是否有被核輻射的可能?
在長期的實踐和應用中人們發現,短時間少量的輻射對人類健康影響較小,過量的放射性射線會對人體產生傷害,使人致病、致死。受輻射時間越長,受到的輻射劑量越大,危害也越大。
“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正常情況下都不會受到大劑量輻射。”黃成說,而對於從事輻照工作的人員來說,其工作地點中的射線應用裝置,通常都會被貼上醒目的電離輻射標誌,而且設有實體隔離措施,工作人員不會接觸到嚴重的放射線。此外,人們還可以通過輻射探測儀器探知輻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