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認識與應用

  雨過天晴,陽光穿過大氣,通過空中的水滴,路徑發生偏折,射入人的眼睛,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弧形的亮條;視錐細胞“讀出”亮條的顏色信息,這時人們的大腦里便有了彩虹的形象。絢麗彩虹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與者便是光。


光的認識與應用

 

雨過天晴,陽光穿過大氣,通過空中的水滴,路徑發生偏折,射入人的眼睛,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弧形的亮條;視錐細胞“讀出”亮條的顏色信息,這時人們的大腦里便有了彩虹的形象。絢麗彩虹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與者便是光。

光是什麼?這個問題自古就吸引著人們,人們對光的認識也是逐步深入的。其中最重要或著名的有:十七世紀艾薩克·牛頓的微粒說,他認為光是由微小粒子組成的,有著作《光學》詳細闡述光的微粒理論,該理論可以解釋光的直線傳播與反射、折射現象;之後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有波動說著作《光的專著》問世,此理論可以解釋折射、反射以及多束光線相交互不影響的現象。微粒說和波動說在歷史上有過激烈的爭論,但由於牛頓聲望太高,微粒說一時佔據了主導地位。十九世紀初,托馬斯·楊進行了著名的雙縫實驗,發現了光的干射現象,否定了牛頓的經典光粒子。

十九世紀中葉,邁克爾·法拉第與詹姆斯·麥克斯韋關於電磁現象的研究,總結出了電磁理論。麥克斯韋發現電磁波的速度與光速相等,據此提出了光的電磁理論。其後,海因里希·赫茲從實驗上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其傳播速度與光速相同,同時也可以產生反射、折射、干射等現象,由此實驗上證實了光是一種電磁波。然而,赫茲於1887年又發現了光電效應,但當時的電磁理論無法解釋此效應。1900年,馬克斯·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之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設: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即“波粒二象”,解釋了光電效應。

現代理論認為光是一種在可見光譜範圍內(波長400-700納米)的電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在均勻透明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遇到另一介質時返回原介質發生反射現象;穿過不同介質時光線會發生偏折,為折射現象。同時,光還可以發生干射與衍射等現象。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常數,為299792458米每秒。狹義相對論認為光速是物質運動與信息傳播的速度上限。

整體而言,人類所需的能源大部分來自於太陽,太陽通過光將能量傳至地表,這是地球生物起源與繁榮的一個條件。可以說光是人類誕生的基礎,今天人類已經掌握了光的原理並可以將其利用。

利用光的折射與反射現象,人們發明了眼鏡、望遠鏡、顯微鏡、相機等。作為能量的一種形式,人們發明了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板等。另外,研究人員利用激光(受激輻射光放大)冷卻來捕獲原子,以此精確測定原子參數,華人科學家朱棣文因在此方面的貢獻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近幾十年來,激光由於其發散度小、功率高、相干性好等特點被廣泛利用,如激光切割、激光測距、激光雷達、激光武器、全息攝影等。同時,人們把激光限制在光纖內部,由此發展出的光纖通信如今也十分常見,華裔科學家高錕於2009年因對光纖通信的貢獻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