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冷鏈食品能否吃得放心?——五問冷鏈食品安全

  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涉及產品範圍從海產品到畜禽肉類產品,進口物資被病毒污染範圍從冷鏈食品擴展到集裝箱。”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說,疫情傳播呈現出“從物到人”和“從人到人”並存的特徵。


進口冷鏈食品能否吃得放心?——五問冷鏈食品安全

 

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涉及產品範圍從海產品到畜禽肉類產品,進口物資被病毒污染範圍從冷鏈食品擴展到集裝箱。”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說,疫情傳播呈現出“從物到人”和“從人到人”並存的特徵。

進口冷鏈食品屢成“雷區”,進口冷鏈食品還能不能吃?如何全面消毒?面對與“冷鏈”相關的熱點關注,多部門專家解答公眾疑問。

一問:進口冷鏈食品為何屢成“雷區”?

11月7日,經天津入境的德國進口豬前肘外包裝標本和印度進口凍帶魚外包裝標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11日,天津市靜海區1份大比目魚外包裝塗抹樣本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12日,天津市津南區某冷凍批發市場發現1份混檢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今年6月以來,全國多地局部疫情源頭都指向進口冷鏈食品,三文魚、厄瓜多冷凍蝦等產品屢次被檢出攜帶新冠病毒。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認為,國外正處於新冠疫情爆發期,跨境運輸過程中冷鏈食品及外包裝極有可能成為攜帶新冠病毒的載體。

近期,各部門和各地加大對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的檢測和抽檢,隨著檢測頻次、頻率及覆蓋範圍增加,發現陽性的概率隨之增加。

“這也說明,我國在加強物防方面採取的措施是有效的。”李寧說,截至目前,全國抽檢監測的陽性率是萬分之零點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裝。

二問:進口冷鏈食品還能不能吃?

“進口生鮮還能不能吃?”面對進口冷鏈食品檢測陽性頻發,這個問題成為不少人關注的焦點。

“目前並沒有發現因為直接食用這些冷鏈食品引起的感染。”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環境所消毒與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張流波說,感染風險主要是在搬運、操作等環節,並沒有發現因食用食品本身引發感染。

張流波介紹,對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表面進行安全有效的消毒,可以實現將新冠肺炎病毒滅活,消毒后再接觸表面,感染風險是非常低的。但是病毒核酸仍可能存在,如果進行過消毒后,核酸檢測仍呈陽性,公眾不必過度緊張。

李寧補充道,烹飪過程也要保持清潔、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

三問:進口冷鏈食品怎麼全面消毒?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日前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在進口冷鏈食品首次與我境內人員接觸前,實施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

據此,海關總署對口岸環節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消毒工作作出具體部署,包括明確口岸環節預防性消毒的工作要求、作業流程、消毒技術規範及配套監管措施。一些口岸規定冷鏈食品外包裝消毒用50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或0.2%至0.4%過氧乙酸或3%過氧化氫,噴洒或擦拭消毒外包裝的六個面,作用30分鐘,用清水沖洗乾淨。

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介紹,自方案發布截至24日24時,口岸環節預防性消毒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累計160多萬件,重量3萬多噸,消毒範圍包括被抽中進口冷鏈食品的外包裝、集裝箱、空運托盤等。

相比常規消毒,對進口冷鏈食品進行低溫消毒更加困難。張流波說,目前正在加緊研究相關技術方法。

四問:接觸進口冷鏈食品后,公眾應該怎麼辦?

先消毒、后洗手、防飛濺、查周邊、高溫洗、速處理。

張流波提示,公眾在接觸進口冷鏈食品時,應首先對外包裝表面進行消毒,隨後進行手部清潔與消毒。處理外包裝時,要避免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同時做好周邊環境的清潔與消毒,接觸食品的炊具及時清洗,使用過的殘渣單獨包裝,及時處理。

“在採購新鮮食材時,避免用不幹凈的手觸摸口、眼、鼻。”李寧介紹,從流行病學溯源分析來看,感染人群是特定環境下反覆接觸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的高風險人群,比如搬運工等。

五問:流入市場的進口冷鏈食品如何監管?

不少人擔心,病毒會不會通過進口冷鏈食品流入市場的鏈條造成傳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經營司市場稽查專員陳諝說,監管部門將重點採取五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及時開展市場風險排查;二是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三是持續加強日常監管;四是落實預防消毒措施;五是推進追溯平台建設。

自10月30日起,天津冷鏈食品追溯平台已全面上線運行。消費者可通過掃描產品外包裝或貨柜上的電子溯源碼,了解到原產國/地區、上游企業(進口商)、檢驗檢疫證明等信息。

“總結過去11個月的經驗,我們有信心防止出現疫情捲土重來。”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面對未來春節人員大流動,只要人群中沒有感染者就不會發生重大的疫情。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