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產業向何處去

  剛剛落幕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流浪地球》熱度延續。這部上映於2019年年初、票房高達46.88億元的科幻電影橫空出世般,把中國科幻產業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產業向何處去

 

剛剛落幕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流浪地球》熱度延續。這部上映於2019年年初、票房高達46.88億元的科幻電影橫空出世般,把中國科幻產業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會期間發布的《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科幻產業總值、科幻閱讀市場總值、周邊產品市場總值等均有大幅增長,全都不同程度得益於《流浪地球》的熱映。

但不可否認的是,之後的近兩年時間裡,《流浪地球》托舉起的科幻熱潮漸漸沉寂,科幻產業暫時沒有新的爆點。所有人都在關心,《流浪地球》的輝煌可超越嗎?中國科幻產業的前路又在哪裡?

讓科技創新激發科幻想象

人工智慧、虛擬現實、腦機介面、深空探測……科技突飛猛進,科幻與現實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有種擔憂隨之而來:科幻作家寫得已經不科幻了,因為科學已經做到了。

“技術對科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科幻作家凌晨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第一台可編程計算機、第一顆原子彈、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等,20世紀中期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為科幻小說提供了大量素材。但她同時強調:“科幻作者不怕科技超前。科技迅速進展,新的理論發現層出不窮,科幻的疆域永無盡頭。”

在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看來,科幻作家確實需要“跨界”,去了解科學進展、前沿技術、前沿難題,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

“但在追逐技術之外,科幻作者也需要站在更高的視野去思考科幻的核心和要義,思考科幻安身立命之處。”嚴鋒說,科技創新“快進”對於科幻作者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這會激發科幻作者的靈感、想象和創新;另一方面,其也不免給科幻作者帶來危機感,面對“更科幻”的技術發展,科幻作者要進一步開拓自己的想象力,滿足今天讀者的期待。

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從小就是電影迷,他建議,影視創作者若有機會,要走到科考一線、科研一線,去看看那些能激發創作靈感、增長科學認知、體會科學精神的場景、人物、發現。

養成中國的“科幻語境”

新科幻出東方,這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反映了人們對后《流浪地球》時代中國科幻的厚望。

“《三體》和《流浪地球》的高度短期內很難超越,但不代表未來超越不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李凌己認為,“如果中國元素能夠更好地融入科幻創作、極致想象,未來出現影響世界的作品還是可以預期的。”

“從題材、風格、流派來看,我們期待一種中國科幻。”嚴鋒說,不停留在模仿跟隨,確立“中國科幻”的價值和獨創性是非常迫切的問題。參與第二屆科幻影視創投會終審路演后,嚴鋒感觸很深:“我注意到好多家庭人倫、親緣關係題材,比如失獨家庭如何被AI(人工智慧)陪伴。這類中國文學傳統映射到科幻創作中,和技術結合了起來。”

在他看來,循著中國科學創新、技術哲學、社會心理等的路徑,中國科幻完全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

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岩坦言,在科幻作品內容方面,我們與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大的差異,同樣關注人工智慧、量子技術、生物科技等新變化,“但我們需要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能夠表現出不同的作品,這才是科幻創新的本質”。

電影導演、編劇郭帆強調,中國的科幻土壤還有待更多的硬核科幻作品來培育,養成中國的“科幻語境”,“形成良好生態之後,科幻才會繁榮”。

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研究基地主任王晉康表示,科幻與國家發展,尤其是科技發展呈很強的正相關性,只有社會達到足夠的發展水平,有了足夠豐厚的科技土壤,才會帶來足夠多的科幻讀者和科幻作家,形成科幻的高潮。近年中國經濟科技迅猛發展,照此趨勢,“世界科幻中心、副中心向中國轉移是必然的”。

把科影融合落到實處

7月23日,國家電影局與中國科協共同發布了《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我國首次就科幻電影事業發展頒布的指導性文件,簡稱“科幻十條”,為科幻產業注入一針強心劑。

政策利好不斷釋放。本屆大會上,中國科協科技傳播與影視融合辦公室(以下簡稱科影融合辦公室)、全國科幻科普電影放映聯盟相繼揭牌,相關部門聯手加強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的科學把關,促進科學技術與影視創作的深度融合,同時加大科幻科普電影資源共享,豐富片源供給,推動“科幻十條”落地實施。

各方紛紛對此建言獻策。王晉康話說得實在:科學家會擔心,自己作為科學顧問的影視作品最後出現一些被非議的科學硬傷,科影融合辦公室應該針對此類情況建立對科學家的保護機制。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直言,有關部門應該解決讓科學家參與影視創作“名正言順”的問題。

結合自身製片過程中多次與科學顧問打交道的經歷,編劇、製片人張小北建議,在科學界和影視界之間,應該有能聽懂兩界語言的一群人作為緩衝,科影融合辦公室應該建立兩界交流的高效快捷的模式。南派泛娛CEO葉方倉提出,不只科幻電影有科學顧問需求,其他類型的影視作品同樣有,科學真實性能讓劇情更加可信、更有代入感,希望科影融合辦公室可以兼顧。

“有關管理部門應該建立這樣的交流機制:用科學真實性幫影視創作者把故事講得更可信,讓他們得以站在更高的層次、更前沿的科學上展開想象和藝術創作。”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苟利軍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