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0年擊潰宿主,不良習慣竟是它的「幫凶」
數十年來,健康專家一直強調,很多生活陋習會誘發心臟病、阿爾茨海默病、2型糖尿病,以及某些癌症,它們導致了目前全球70%的死亡。
引發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病等老年病的慢性炎症,可能來自某些細菌的長期隱匿侵襲—— |
用20年擊潰宿主,不良習慣竟是它的「幫凶」 |
數十年來,健康專家一直強調,很多生活陋習會誘發心臟病、阿爾茨海默病、2型糖尿病,以及某些癌症,它們導致了目前全球70%的死亡。
紅肉攝入過量、蔬果攝入不足、吸煙、飲酒、肥胖、缺乏鍛煉……它們會大幅提升這些疾病的發病率,而且一旦患上其中某種疾病,那麼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也相應提升。
人們總是以為,這些疾病屬於“老年病”,會產生炎症。本來,炎症是免疫系統對外來病原體的抵禦機制,但對於老年人來說,炎症本身反而成了“入侵者”——由於不是由細菌感染所致,所以它們不具備傳染性,只是由惡習和基因所造成。然而,真是這樣嗎?
科學家們遍查各種疾病後發現,這些疾病背後的隱秘“殺手”可能正是細菌——有些細菌極具迷惑性,它們往往會長期藏匿於細胞內,“勾結”免疫系統,逐漸侵入器官,再將宿主慢慢擊潰。
隨著人類研究手段的不斷進步,科學家對於細菌和疾病之間的認識也在不斷提升。他們發現,有些細菌所誘發的炎症超出了傳統認知,而且正符合不少“老年病”的發病機理。
多年來,科學家們苦苦追尋“老年病”的病根與療法,卻屢屢受挫。這些新發現或許意味著心臟病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春天快要來了。
■寒潮/編譯
引發炎症“持久戰”
吞噬細胞殘骸壯大自身
“老年病”種類繁雜,其中最常見的是牙齦疾病。香港大學的馬里奇奧·托尼提直接將牙齦疾病定性為“最常見的人體疾病”。在美國,30歲及以上人群中,有42%患有牙齦疾病;65歲及以上人群中的牙齦患病比例高達60%。而德國65歲及以上人群中,88%患有牙齦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牙齦一旦出現問題,罹患類風濕關節炎、帕金森綜合征等其他老年病的概率也會大幅上升。這種現象有兩種可能的解釋:其一,外界因素同時誘發牙齦疾病和其他老年病;其二,牙齦疾病與其他老年病存在直接因果關係,即牙齦病菌誘發其他疾病。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後者。
一些旁證極具說服力。美國部分州政府將聯邦醫療補助資金用於補貼居民防治牙齦疾病。統計顯示,這些州用於補貼治療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癌症等疾病的費用,比其他州減少了31%到67%。不少美國私營保險公司也有類似發現。
那麼,牙齦病菌究竟如何導致其他疾病的?免疫系統的反應是關鍵。
每個人的口中都有1000多種細菌,溫和細菌經常包裹住惡性細菌,從而組成相對穩定的群落。
在身體其他部位,如肌膚或腸道內膜上,細菌群生長於成片的表皮細胞上。托尼提指出,這些部位的外皮時常剝落,侵入細菌也隨之清除。但牙齒卻無法剝離外皮,細菌就會在硬表面上存活,並逐步穿透細胞,進入人體內部。
當牙齒上的細菌成倍增長,牙菌斑開始變硬並侵入牙齦內部,產生炎症。此時,人體免疫細胞就會蜂擁而至,同時摧毀細菌和被感染的人體細胞。在這一過程中,牙齦和牙齒之間會產生厭氧區域,部分厭氧菌會在此瘋狂繁殖。其中,牙齦卟啉單胞菌尤為險惡。
美國馬薩諸塞州塔夫茨大學的凱洛琳·根科指出,牙齦卟啉單胞菌會產生一些特定分子,阻斷部分炎症進程,從而讓炎症不斷持續。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的是,殺傷力銳減的炎症反應一直試圖殺滅細菌,卻永遠“力不從心”,最終卻把人體細胞殺死了——牙齦卟啉單胞菌就會趁此機會,風捲殘雲地吞噬這些蛋白質殘骸,這是大多數細菌並不具備的一項能力。
與此同時,被牙齦卟啉單胞菌“殺傷”的人體細胞會釋放出鐵元素,被細菌用於自身的“擴張”。
長期隱匿細胞中
潛行遷徙伺機興風作浪
假以時日,細菌感染的牙齒開始鬆動,而牙齦卟啉單胞菌則早已遁入體內血液。
此時,人體免疫系統開始分泌抗體來對抗這些“入侵者”。然而,對於牙齦卟啉單胞菌來說,這種想要消滅它的抗體非但不是人體的保護傘,反而是自己的通行證。此類抗體一旦開始分泌,患者在未來十年內患上類風濕關節炎、心臟病、中風的概率就會大幅提升。
根科解釋,這很可能是因為,一旦牙齦卟啉單胞菌進入血液,它的表皮蛋白質就發生了改變,以便其藏匿於免疫系統的白細胞內。
與此同時,牙齦卟啉單胞菌會侵入動脈內膜細胞,並在細胞內隱藏起來,只是偶爾侵入新細胞。如此一來,牙齦卟啉單胞菌就躲過了抗生素和免疫系統的追殺。
然而,即便 “寓居”於細胞內,牙齦卟啉單胞菌仍會悄無聲息地觸發或阻斷各種免疫信號,甚至改變血液細胞的基因表達,以便其遷徙至其他炎症部位,並再次興風作浪。
那麼,牙齦卟啉單胞菌究竟是如何將牙齦疾病和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聯繫在一起的呢?有一種可能是,它增加了整體的“炎症負荷”,但也有可能是牙齦卟啉單胞菌直接“發力”。因為在小鼠實驗中,小鼠腦部、主動脈、肝脾腎、關節、胰腺等部位都檢出了這種細菌,許多人體檢測也有類似發現。
牙齦卟啉單胞菌的作用在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中尤為突出。目前,三分之二的痴呆症狀由阿爾茨海默病造成,它也是全球第五大死因。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是大腦中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累積。然而,很多痴呆症患者的大腦中未必存在這兩種蛋白的累積,還有許多符合這兩種蛋白累積條件的人,可能並未患上痴呆症。最重要的是,任何針對這兩種蛋白的療法,都無法有效緩解癥狀。
今年初,八所美國大學的研究團隊與舊金山企業科納斯通醫療共同發現,99%死於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大腦內都含有牙齦蛋白酶,且含量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正相關。而這種蛋白消化酶只能由牙齦卟啉單胞菌產生。
此外,研究人員還在這些患者的脊髓液中發現了牙齦卟啉單胞菌。而未曾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群中,約50%的人大腦內含有牙齦蛋白酶和澱粉樣蛋白,但含量較低。
在小鼠實驗中,牙齦卟啉單胞菌試驗組小鼠出現了阿爾茨海默病癥狀,而遏制牙齦蛋白酶的產生能有效修復大腦損傷。
這項研究足以讓人懷疑,牙齦卟啉單胞菌導致了阿爾茨海默病,因為從大腦受損到癥狀產生,中間可以時隔20年。科納斯通醫療的凱西·林奇指出,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癥狀,也許是因為牙齦蛋白酶造成的大腦損害達到了一定程度。
悄然影響基因
觸發分子變化導致疾病
研究人員仍有一個疑問:細菌何以影響基因,從而觸發導致疾病的分子變化?瑞典科學家發現,細菌確實有這個能力。
阿爾茨海默病患病風險最高的人群會產生免疫蛋白ApoE,這種蛋白質會在疾病暴發時被摧毀,而牙齦蛋白酶尤其擅長破壞ApoE。
不止於此,牙齦卟啉單胞菌同樣能侵入心臟。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它和動脈粥樣硬化存在因果關係。研究人員在動脈內壁的脂肪沉澱中發現了牙齦卟啉單胞菌——脂肪沉澱會產生血塊,血塊堵塞心腦血管,最終誘發心臟病或中風。
根科指出,在動脈內膜中,牙齦卟啉單胞菌可觸發粥樣硬化所特有的分子變化。此外,牙齦卟啉單胞菌還能產生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蛋白。在豬的動物試驗中,其動脈受損方式極似高脂肪飲食造成的影響。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拉克什米亞·凱薩瓦魯就在粥樣硬化的白鼠主動脈中,培養出了有活性的牙齦卟啉單胞菌。
美國心臟協會承認,牙齦疾病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獨立致病因素,卻並沒將其定性為“因果關係”。該協會認為,雖然治療牙齦疾病有助於軟化動脈,但是尚無研究表明它能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的概率。
科納斯通醫療的史蒂夫·多米尼則認為,即便不能有效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那也是因為治療牙齦疾病只能緩解動脈的炎症負荷,而不能消滅血管中已經存在的牙齦卟啉單胞菌。
要想論證牙齦卟啉單胞菌和心臟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需要進行更多的臨床試驗,但現實問題是:試驗代價高、難度大,而且 “細菌說”尚處於早期研究階段。
牙病關聯全身
生活習慣致病找到新解
牙齦卟啉單胞菌與2型糖尿病的關聯,則更為清晰。
糖尿病患者喪失胰島素敏感性,因而無法自主調節血糖。目前,2型糖尿病的病例遍布全球,生活習慣被普遍認為是其潛在的致病因素。
然而真相可能不止於此。由於高血糖會損害免疫細胞,所以糖尿病會加劇牙齦疾病。反之,牙齦疾病也會加劇糖尿病。美國牙周病學會指出,糖尿病患者除了注重改變生活習慣,還可通過治療牙齦疾病緩解病情。
不少糖尿病研究協會也推薦此法,但尚無機構明確將牙齦疾病列為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不過,有證據表明,牙齦卟啉單胞菌對糖尿病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增加體內的炎症負荷,更可直接作用於肝臟和胰腺,從而降低胰島素敏感性。
根科認為,對於一種複雜疾病來說,因果關係很難論證。目前已知的情況是:小鼠若是感染了大量牙齦卟啉單胞菌,則將不僅患上牙齦疾病,更會產生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動脈粥樣硬化、脂肪肝,以及類似阿爾茨海默病的癥狀。
在人體內,牙齦疾病也會讓其他疾病的患病風險大大提升。而牙齦卟啉單胞菌就潛伏在受損組織中,並對細胞進行潛移默化的改造,從而誘發特定疾病。
假如這些老年病確實存在直接相關的病因,那麼治療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而且,一旦這些假設成立,那麼有關生活習慣的諸多經驗之談也就有了科學依據。比如,酗酒之人更容易感染牙齦卟啉單胞菌,因而飽受牙齦疾病的困擾;吸煙則有助於牙齦卟啉單胞菌侵入牙齦細胞;至於阿爾茨海默病,目前只能通過鍛煉來降低患病風險,這也許因為健身能抑制炎症,不給牙齦卟啉單胞菌可趁之機。
再來看飲食習慣。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道格拉斯·凱爾指出,人體血液內含有大量潛伏的細菌,而它們恰恰需要微量的鐵元素來激發活性並最終致病。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紅肉、糖分攝入過量或蔬果攝入不足會導致老年病——所有這些條件都會增加血液鐵元素。
突破傳統觀念
用牙線能讓大腦更健康
多米尼指出,學界應當更清晰地認識牙周病的作用,將其明確列為老年病的致病因素。但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官方醫療機構建議患者通過“看牙醫”來治療老年病。
雖然牙齦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關聯最為明顯,但世界衛生組織去年五月刊發的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指南中,並沒有提到防治牙齦疾病。世衛組織官員貝努瓦·瓦雷納稱:“尚無足夠證據顯示治療牙齦疾病能降低痴獃風險。”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瑪格麗特·加茨表示,用牙線能讓大腦更健康,但很多人對此建議嗤之以鼻。正是這種發自“常識”的嘲諷,讓“細菌說”至今無法成為醫學界的主流話題。
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的托馬斯·科徹指出,“牙科和其他醫學學科一直涇渭分明,從不合作。”這就產生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心臟病等疾病主要是由生活習慣問題所造成的,與細菌無關。
此類醫學定論一般需要數十年才能被顛覆。比如,科學家們已經證明,胃潰瘍並非由生活壓力或胃酸所致,而是由幽門螺旋桿菌誘發。也許再過數十年,許多專家將不得不承認,澱粉樣蛋白也許與阿爾茨海默病無關,而高膽固醇也不會誘發心臟病。
隨著全球人口的平均年齡正在不斷升高,也許只要再過幾十年,我們就會面臨老年病全面爆發的危機,屆時,各國的衛生系統乃至社會體系都將承受巨大壓力。人類正迫切需要一些針對老年病的醫學新理論,我們必須正視細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