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病毒有人傳人風險,如何有效避免受感染?
日前,有媒體報道,今年以來,江蘇省人民醫院已陸續接診37位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的患者。
這種病毒有人傳人風險,如何有效避免受感染? |
日前,有媒體報道,今年以來,江蘇省人民醫院已陸續接診37位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的患者。
那麼,新型布尼亞病毒的感染途徑主要有哪些?感染後有著哪些危害與臨床特徵?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該如何做好防治?8月2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了相關專家。
致病機制與新冠肺炎類似
“新型布尼亞病毒是由我國學者於2009年首次分離並證實的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該病毒是導致發熱伴發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主要原因。”揚州大學醫學院張評滸教授說。
專家介紹,從對此類病毒流行病學追蹤來看,目前主要可能通過蜱蟲叮咬、血(體)液或粘膜接觸兩種途徑傳播。
蜱蟲叮咬傳播。此類疾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流行病學追蹤證實多數患者均有被蜱蟲叮咬的歷史。因此,蜱蟲可能是此類疾病的主要傳播媒介。
血(體)液或粘膜接觸性傳播。雖然目前有關該病是直接通過何種方式(如血液、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以及直接接觸)導致人傳人的機制尚不清楚,但該病具有人傳人的風險是不爭的事實,該病具有明顯的地區聚集性特點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該病毒感染人群主要以發熱、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為主要臨床表現,多數患者有出血、乏力、嘔吐、腹瀉、肌肉酸痛和淋巴結腫大等臨床癥狀,重症病例多因發生休克、呼吸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此病在我國臨床的平均致死率為5.3%,而重症患者病死率可高達25%。此類病毒性疾病的致病機制與新冠肺炎類似,過激的細胞因子風暴是導致該病臨床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張評滸說。
做好預防是最有效的手段
張評滸告訴記者,目前,針對新型布尼亞病毒的感染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與治療手段,臨床上目前主要以抗病毒治療、對症支持治療以及防止併發症發生等聯合治療為主。因此,預防是防止此類疾病發生最有效的手段。
春夏季是蜱蟲的活躍期,尤其好發於一些丘陵地帶,一般生活在森林、灌木叢、開闊的牧場、草原、山地等環境中。因此,在戶外生活、生產人員及旅遊者需要高度警惕,盡量不要到樹林和灌木層林中去活動,且盡量減少在這些環境中長時間坐卧停留。如果因工作所需必須進入樹林和灌木叢林,進入前應在衣服外噴塗驅避劑或者防蚊精油,譬如:鄰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苄酯或者二乙基甲苯醯胺等驅避劑。
野外作業時,應該穿戴防護服,並將衣袖和褲管口紮緊以防蜱蟲叮咬人體,同時應當時刻關注自身體表有無蜱蟲叮咬。戶外歸來時,應檢查身體、戶外裝備並儘快洗澡。
夏季出外遛狗,也要盡量避免到植被茂盛的地方,回家后要及時檢查有無蜱蟲,寵物要定期進行驅蟲。
一旦發現有蜱蟲附著體表,應該用乙醚、松節油、液體石蠟、甘油、旱煙油等塗在蜱蟲頭部,使其窒息鬆口,或用煙頭與蚊香燙蜱蟲身體使其慢慢把口器拔出體外,或者用鑷子夾取,不能直接用手摘取,以免口器留在人體內,再次造成傳染。專家提醒,發現被蜱蟲叮咬后,應及時就醫,及早採取對症治療措施,防止向重症發展。同時,在未確認病因前,應避免與他人親密接觸,以免病毒傳染。
專家認為,對於新型布尼亞病毒,也不用過於擔心會被傳染和恐慌。目前,蜱蟲叮咬是最主要的傳染途徑,只要高度重視,把防護工作做到位,就能有效避免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