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沙漠蝗如何引發糧食危機?又是否會對我國構成威脅呢?

  央視網消息:今年年初以來,從非洲到南亞,蝗災肆虐的消息時有報道,各方也在呼籲積極應對,並取得了一些成效。印度在2月底時曾表示蝗災已基本結束。但進入北半球夏天,隨著新一代蝗蟲群逐漸成熟,蝗災擴散範圍甚至比之前更大。引發這次蝗災的究竟是什麼蝗蟲,給當地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又為何難以防治呢?


小小沙漠蝗如何引發糧食危機?又是否會對我國構成威脅呢?

 

央視網消息:今年年初以來,從非洲到南亞,蝗災肆虐的消息時有報道,各方也在呼籲積極應對,並取得了一些成效。印度在2月底時曾表示蝗災已基本結束。但進入北半球夏天,隨著新一代蝗蟲群逐漸成熟,蝗災擴散範圍甚至比之前更大。引發這次蝗災的究竟是什麼蝗蟲,給當地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又為何難以防治呢?

人類與蝗蟲的鬥爭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而這次肆虐東非、南亞等地區的蝗蟲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遷徙性害蟲之一——沙漠蝗。沙漠蝗一般主要分佈在非洲北部、中東和亞洲西南部這些氣候較為溫暖乾旱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

大多數時候,沙漠蝗種群密度很低,以散居形式存在,這時成蟲的身體呈現保護色——草褐色。而當種群密度激增,個體之間的相互刺激會讓沙漠蝗轉化為群居型:成蟲的身體變為亮黃色,接近成熟的若蟲為粉色;同時腹部縮小,飛行能力增加,食量也進一步變大。而讓沙漠蝗數量開始激增的導火索與氣候變化有關。2018年5月和10月,兩次熱帶氣旋登陸阿拉伯半島。

反常的豐沛降雨令土壤含水量上升,更加適宜沙漠蝗蟲卵孵化;同時植被大量增加,孵化出的若蟲有足夠的口糧生長。在這樣的有利氣候條件下,新一代蝗蟲的數量會增長到上一代的20倍。受當地人口稀少及地區緊張局勢的影響,沙漠蝗在此自由繁殖了至少三代。

而後蝗群開始遷徙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一批北上向沙特和伊朗南部方向進軍,另一批則向西南,一路跨越海峽到達非洲之角。

2019年10月和12月,又有熱帶氣旋登陸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部。溫暖潮濕的環境令蝗蟲大軍進一步繁殖壯大,向更遠的地方擴散。專家測算,今年2月,非洲的沙漠蝗數量已達到數千億隻。這些蝗蟲在當地繁殖,幾個月後新一輪蝗災就又再度暴發。此外,蝗群還隨著風向,一路飛行到了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甚至從農村擴散到了城市。

聯合國糧農組織稱,每隻沙漠蝗每天吃掉的食物相當於其自身體重,而一個沙漠蝗蟲群,每平方公里大約有4000萬隻蝗蟲,也就是說,一個這樣的蝗蟲群一天可以吃掉3.5萬人的口糧。

防治蝗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持續“監測”,追蹤蝗蟲蹤跡,在蝗蟲孵化出來、數量快速增長之前儘早控制。1960年各國開始引入蝗蟲監測系統之後,全球蝗災發生頻率明顯減低。

人類殺滅蝗蟲最主要的手段是噴洒有機磷酸類農藥。使用這類農藥很可能會破壞當地生態,甚至可能通過被污染的食物威脅到人類健康,然而,聯合國糧農組織也不得不承認,目前這種化學方法仍然是直接殺死蝗蟲的主要手段。

蝗蟲本身存在天敵,例如粉紅椋鳥,粉紅椋鳥以蝗蟲為主食,一天能吃120至180隻蝗蟲。不過,群居的沙漠蝗會發生變異,在體內合成釋放苯乙腈,在受到生存壓力的時候,苯乙腈會轉化為劇毒氫氰酸,讓捕食它們的粉紅椋鳥等鳥類身體不適。因此,它們的天敵基本上很少主動攝食群居的沙漠蝗蟲。此外,群居沙漠蝗飛行能力很強,最高可以飛到上千米高空,每天最多可移動150公里,這也令捕捉它們非常困難。

在無比巨大數量的蝗蟲面前,無論是它的天敵還是人類的化學手段,對減少沙漠蝗數量的作用都比較有限。糧農組織上個月曾預測,現在肆虐的蝗蟲產卵后又將導致新一代數量更多的蝗蟲孵化,這波蝗災的破壞力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那麼,這波沙漠蝗是否會對我國構成威脅呢?專家認為可能性很小。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修復處處長王卓然:“沙漠蝗一直沒有越過青藏高原這個屏障進入咱們國家,目前情況來講,沙漠蝗進入我國概率非常非常低。”

我國西藏南部、雲南西部邊境與尼泊爾等沙漠蝗發生區毗鄰,不排除少量蝗蟲隨季風遷入我國的可能,但造成顯著危害的幾率很小。近年來,我國蝗蟲監測預警防治能力不斷提升,葯械儲備也比較充足,相關部門正密切關注境外蝗災的動態,嚴防沙漠蝗侵入我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