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養育促進幼崽大腦發育

  人類通常在成年前不會離開自己出生的家,而這在其他動物中相對罕見。但是鴉科(包括松鴉、渡鴉和烏鴉等)是個例外,它們同樣要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很長一段時間。據《科學》報道,研究人員發現,與人類相似,正是因為有父母耐心的教導才使得鴉科鳥類如此聰明。


父母養育促進幼崽大腦發育

 

人類通常在成年前不會離開自己出生的家,而這在其他動物中相對罕見。但是鴉科(包括松鴉、渡鴉和烏鴉等)是個例外,它們同樣要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很長一段時間。據《科學》報道,研究人員發現,與人類相似,正是因為有父母耐心的教導才使得鴉科鳥類如此聰明。

鴉科鳥類大腦強健,它們能使用工具、識別人臉,甚至能理解物理學。有些研究人員認為,烏鴉的聰明程度可與猿類匹敵。

它們還同人類一樣過著群居生活,與親緣和非親緣個體組成了互動密切的社會群體。

人類在童年時期受到父母的保護和餵養,大腦在其間發育並建立認知能力。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認知科學家Natalie Uomini說:“漫長的童年期是人類的特點,它會影響我們的智力發展,但這並非人類獨有。”

但是,很少有研究人員研究整個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教養對除人類外的其他動物智力有何影響。

為了研究鳥類父母看護和其智力之間的聯繫,Uomini團隊建立了一個資料庫,詳細記錄了包括120多隻鴉科在內的數千種鳥類的生活史。

他們發現,與其他鳥類相比,鴉科羽化前在巢中滯留時間更長,其成年後餵養後代的時間也更長。因此,它們的一生的多數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

近日,研究團隊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學報B輯》上的研究結果也證實,相比其他鳥類,鴉科的大腦要大得多。鳥類需要保持輕盈的身姿便于飛行,但以渡鴉為例,其大腦質量幾乎占身體質量的2%,這個數值與人類相近。

研究人員為進一步揭示野生鳥類如何通過認知能力輕鬆解決新發問題。Uomini和同事花費數年時間研究西伯利亞松鴉和新喀鴉。這兩種鳥的幼年期較長,且十分聰明,前者可以解決捕食難題、識別稀有捕食者;後者會利用棍子從原木上抓取昆蟲幼蟲。

研究小組發現,通過觀察父母行為,幼鳥能更快地學會解決上述問題。成鳥十分寬容,會在幼鳥學習期為它們提供食物。年輕的烏鴉和松鴉通常與父母一起生活4年(相當於人類20年的時間),其間它們應對智力挑戰的技能不斷提高。

研究合作者、德國康斯坦茨大學進化生物學家Michael Griesser說,上述實驗有力地表明,父母養育子女有助於增加大腦質量。維持大腦運轉的成本很高,每天需要消耗20%的熱量,更遑論人類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動腦學習。“唯一能維持的方法就是通過父母撫養”。父母為孩子提供範例,並在青少年大腦發育過程中餵養他們。

澳大利亞西澳大學行為生態學家Ben Ashton表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在尋找認知進化最重要的驅動力時經常發生爭執。“這項研究的有趣之處在於,它與其他研究人員現有的想法是一致的。”其中包括一個假設,即群體生活的認知需求有助於激發人類進化出更大的大腦。

Uomini則認為,人類獲得了太多的讚譽,被認為“是進化和智慧的巔峰”,像鴉科這樣的動物已經獨立進化得既聰明又細心,還懂得照顧幼崽。這表明人類也並不是那麼獨特。通過對其他動物的研究,可以洞察到人類大腦和智力進化的條件。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98/rstb.2019.049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台,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