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儲蓄保單 明年恐絕跡
金管會。報系資料照 高儲蓄保單恐在市面絕跡。為因應國際會計準則17號公報2022年上路,金管會官員昨(22)日表示,研議「建立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拉高死亡給付對保單帳戶價值比重,預估明年恐難買到,將衝擊一年逾7,400億元的相關新契約保費市場,並且可能再掀保單停售搶買效應。
高儲蓄保單恐在市面絕跡。為因應國際會計準則17號公報2022年上路,金管會官員昨(22)日表示,研議「建立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拉高死亡給付對保單帳戶價值比重,預估明年恐難買到,將衝擊一年逾7,400億元的相關新契約保費市場,並且可能再掀保單停售搶買效應。
根據金管會統計,國人偏好短期儲蓄性質保險商品,占市場比重高達54%,2018年一年新契約保費收入1.38兆元,創下55年來新高,其中儲蓄型保單占市場高達7,400餘億元,包括利變、還本、增額或類定存等高儲蓄保單將受衝擊。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昨天邀22家壽險業召開負責人座談會,端出五大整頓壽險業措施:改善商品結構、強化資本、接軌IFRS 17、導正不當銷售,及注意匯率風險及資產負債面的管理能力;其中針對商品結構提三大措施,最受關注的是研議建立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並提升投資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確保保險業有承擔一定的死亡風險。換言之,民眾未來買到的儲蓄險或利變型壽險等,死亡保障將拉高,但生存金將減少,市場擔心高儲蓄保單將因此絕跡或提高保費成本。
保險局局長施瓊華說,目前投資型人壽保單已訂門檻比率,也就是死亡給付除以保單帳戶價值,15歲到40歲為130%、41歲到70歲要115%、71歲以上要101%。未來這門檻比率將提高,換言之,民眾未來買到的投資型保單,其中壽險比重將更高。
儲蓄險指的是保障額度較低(保障額度貼近累積總繳保費),且繳費期滿後會退回一筆錢保單,再依固定或浮動利率分為利不利變,可分為躉繳(一次繳清)、6年、10年、20年期等分為長短天期。
施瓊華說,市場上其實較少有「純儲蓄型的保單」,大多是結合壽險保障的儲蓄型保單。市場熱賣的利變年金,沒有壽險保障,且年金險歸類在高齡化商品,因此沒有在門檻限制範圍裡。
是否因此出現保費懸崖?保險局組長蔡火炎說,先前投資型壽險剛建立門檻後還是蓬勃發展,不擔心有保費懸崖,保險局會依各壽險公司主力商品試算,再訂門檻,會循序漸進實施,業者從今年下半年要開始調整商品結構。
施瓊華強調,提升死亡給付比率部分,是回歸保險保障本質,未來高儲蓄成分保單將絕跡,單純的儲蓄不是保險的本意,提高死亡給付比率才符合保險商品屬性,避免保單趨近理財,未來IFRS 17對利率敏感低商品才能有利接軌,若是虧損合約對保險業健全發展也不好,保險業要思考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