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出現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學會分析健保資料庫,繪製出台灣大腸癌地圖發現,台灣南北都會區大腸癌發生率都比鄉鎮地區高,但死亡狀況有所不同,研判治療接受態度有差異。(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學會提供;圖/NOW健康製作)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學會,分析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庫,發布「大腸直腸癌治療地圖」,2014至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以南區(雲嘉南)、台北區(北北基宜金馬)及高屏區(高屏澎)盛行率較高,然而比較死亡率,最高則是南區、高屏區、東區、中區、台北區、北區。
大腸癌初期無明顯症狀難察覺 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張琮琨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幾乎無症狀難以察覺,但每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下降3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據2014至201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50歲以上國人受惠於政府開放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確診時大腸直腸癌多是早期,治癒率提高。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表示,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多數病患僅有輕微腹痛、腹脹現象,有時會有經常腹瀉、排便習慣明顯改變、體重減輕、貧血等現象陸續發生,容易輕忽,以致部分病患確診時已進入晚期。
已逝藝人豬哥亮、賀一航都是大腸癌患者,以及漫威英雄《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確診時已是大腸直腸癌第4期,抗癌4年仍於今年不幸逝世,享年僅43歲。大腸直腸癌7大高風險症狀,包括有:(1)大便中有血、黏液、(2)大便變細小、(3)排便習慣改變、(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5)體重減輕、(6)貧血、(7)可觸摸到腫塊。呼籲民眾若有上述「自覺症狀」,應提高警覺,及早篩治,並養成定期健檢習慣。
2014至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盛行率地圖 都會區發生率高
2014至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以南區(雲嘉南)、台北區(北北基宜金馬)及高屏區(高屏澎)盛行率高。王照元強調,若罹患晚期大腸直腸癌請勿消極面對,第4期治療方式與時俱進,現今晚期抗癌策略為「接力治療」,可大幅延長病患存活期。
王照元解釋,依照目前健保規範,若於第1線治療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至第3線治療可接力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如此,病患可使用到最多線健保標靶藥物,得以延長疾病穩定期與整體存活期。
大腸直腸癌死亡狀況南高於北 推斷治療接受度是關鍵
此外,據國內大型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2018年台灣大腸直腸癌死亡狀況排名 ,若以每10萬人為單位計算,依序為南區(雲嘉南)每10萬人中就有57人,其次為高屏區(高屏澎)49人、東區(花東)43人、中區(中彰投)42人、台北區(北北基宜金馬)41人,與北區(桃竹苗)39人。
王照元說明,「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為降低死亡率關鍵,北部民眾可能接受治療意願較高,因此死亡排名比較後面,高屏區(高屏澎)與東區(花東),病患可能因擔心治療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從而降低治療意願、誤信偏方延誤治療,此外,是否與各地區健保標靶藥物審查標準有關,應該深入分析。
大腸直腸癌 已邁入個人化醫療
張琮琨認為,大腸直腸癌第4期治療方式以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為主,隨著醫學科技進步,目前已邁入個人化醫療,醫師會依照腫瘤位置、數量、病患身體狀況等,進行綜合性評估,量身安排治療計畫,助晚期病患延續希望。
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免費篩檢必須把握
張琮琨呼籲,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國人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發生機率。50歲以上民眾應把握政府補助機會,按時接受2年1次的免費大腸直腸癌篩檢,高風險族群如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應主動接受健康檢查、積極追蹤。
張琮琨最後強調,若有腸道相關症狀,如大便中有血或黏液、大便變細小、經常腹瀉或便秘等,務必盡快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守護自身健康。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