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故事/醫生一家三人失智 推老幼共學解憂學堂

0

「我雖然是失智症醫師,也是失智症長者的家屬。」屏東市民眾醫院副院長蘇哲能的母親和岳父母三人,分別因帕金森氏症、腦中風和退化引發失智症,「這是老天安排我學習認知三種失智症」,推動老幼共學,體悟更深。

「我雖然是失智症醫師,也是失智症長者的家屬。」屏東市民眾醫院副院長蘇哲能的母親和岳父母三人,分別因帕金森氏症、腦中風和退化引發失智症,「這是老天安排我學習認知三種失智症」,推動老幼共學,體悟更深。

採訪這天,正是屏東市前進國小雙周一次的老幼共學課程,小學生和長者們面對面而坐,兩人一組共用課本,聽著老師一句一句練習閩南語。前進國小是當年衛福部推動計劃的27所學校之一,迄今也是全台唯一一所持續「老幼共學」計畫的學校。

屏東市前進國小校長李國賢指出,校方運用現有的母語課程,創造老幼共學的環境,安排小學生與長者互動,進而學會尊重長輩。蘇哲能說:「天天讀論語,背三字經和弟子規,不見得就懂孝順的道理。」老幼共學不單延緩長者失智,也是良好的倫理教育。

「假如沒有營造老幼共學的平台,沒有提供小朋友應有的倫理教育,下一代很慘的是我們。」蘇哲能指出,台灣人口結構老化,再過20年,照顧比將達到二比一,等於兩個年輕人照顧一位長者,如果我們不從自身做起,更不能期待外籍移工貼心照顧長輩。

蘇哲能表示,像是以往供養母親,生活不虞匱乏,卻忽略97歲老母親的陪伴需求,辦理老幼共學後,從做中學,有滿多切身體悟,現在更懂得如何與長者聊天互動。

「對社區來說,校園是老幼共學是成本最低的環境。」蘇哲能表示,少子化導致招生不足,閒置教室和校園綠地都是現有可活化的資源。家屬許元玲指出,婆婆參與老幼共學,生活重心有所轉移,對照長時間待在家中的鬱悶情緒和叨唸瑣事,現在開朗許多。蘇哲能發現,長者與小學生互動,只要快樂就少有憂鬱情緒,老幼共學這帖藥比醫生開的藥物還要靈光。

屏東市前進里是蘇哲能的故鄉,也是屏東縣平均人口年齡最老最窮的里,行動不便的長者前往市區就醫耗時費力,於是,蘇哲能在民國94年返鄉行醫,成立「屏東縣失智症服務協會」,提供據點供長者活動,預防失智。

協會執行長張忠銘是蘇哲能的同學,軍中退役後投入社會服務多年,張忠銘說:「每天跟三個不同的人講話,起碼可以降低40%的失智機率」,希望長輩走出家門,融入社區與人互動,減少失智風險。

儘管,長期照護已經是國家既定政策,但受限政府資源,蘇哲能與張忠銘仍經常自掏腰包,維持協會和據點運作。像是長者往返據點的交通費用,不少家屬捨不得花,「一百塊錢可以解決問題,卻不願意花。」蘇哲能認為,社會思維應該改變,才能改善失智症照護的資源分配問題。

u故事/醫生一家三人失智 推老幼共學解憂學堂
蘇哲能母親蘇王玉翠與老鄰居劉李金月共同參與「老幼共學」計畫。記者廖惠玲/攝影
u故事/醫生一家三人失智 推老幼共學解憂學堂
蘇哲能與97歲母親蘇王玉翠在校園綠地散步。記者廖惠玲/攝影
u故事/醫生一家三人失智 推老幼共學解憂學堂
屏東市民眾醫院副院長蘇哲能與97歲母親蘇王玉翠欣賞孫子影片,兩人有說有笑。記者廖惠玲/攝影
u故事/醫生一家三人失智 推老幼共學解憂學堂
屏東市前進國小共同推動「老幼共學」計畫。記者廖惠玲/攝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