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撒錢補助和開放農業移工 高博士:只是治標不治本

0

台灣農村人力老化,缺工日益嚴重,政府為搶救農業,今年決定開放引進外展農業移口,第一批農業移工最近將來台到彰化、雲林等縣市,另外農委會11月1日宣布挹注8億元補助農民買大型農機,每台補助金額逾百萬元後,新修正的「青年從農創業貸款要點」,最高可貸500萬元政策也在今天上路。

台灣農村人力老化,缺工日益嚴重,政府為搶救農業,今年決定開放引進外展農業移口,第一批農業移工最近將來台到彰化、雲林等縣市,另外農委會11月1日宣布挹注8億元補助農民買大型農機,每台補助金額逾百萬元後,新修正的「青年從農創業貸款要點」,最高可貸500萬元政策也在今天上路。

「開放農業移工、青農創業貸款和補助賄買農機,用意良好,但都是治標,無法治本。」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退2年多的副場長高錚博士說,農地面積太小的問題以及輔導青年從農的政策,不從根本解決,花再多錢都是事倍功半,都無法改善台灣農業的困境。

高德錚說,日本的農村人力老化問題比台灣更早、更嚴重,但日本從中央到地方都重視培訓「專業農」,提出「繼代培養」的長期農業計畫,成立農業大學,招募有志從農的大學畢業生和青壯年,接受長達半年,甚至1年的農業教育課程與實作交流。

例如,若有志種稻,就選稻作班,從認識不同的稻子品種與特性、插秧、施肥、田間管理、收割到市場行銷,一邊上課接受專業知識與常識,一邊田間實作與檢討交流,經考核通過取得證照,再投入農業生產。如果想種蔬菜或水果也一樣,都有一套完整且長期執行的培訓制度。

他說,反觀台灣,多年來輔導農民都是辦理4、5天,甚至只有1天或半天的講習活動,活動結束後呢?就沒下文了,幾乎都5分鐘熱度的做法。

「不要小看農業,是有很大的學問在裡面,永遠要面對天候和病害的不同挑戰,不能以為已很有實作經驗就放鬆管理。」高德錚說,像溪州鄉第一位栽種胡瓜,也因胡瓜獲得百大農民的林有信,種了多年的胡瓜最近也遭遇嚴重病蟲害的栽種瓶頸困擾,自己無法服而向他求援;政府必需要建立一套長期輔導農民的機制,能隨時且適時提供輔導,協助解決不同的問題,才能讓有志務農的人維持對農作的熱情。

高德錚說,台灣農民持有的耕地面積太小,無法使用機械大規模生產,導致農業生產成本太高,讓農產品在世界沒有競爭力的問題。近年政府積極推動「小地主大佃農」,因老農還是心有疑慮,擔心農地有一天會不見了,所以很多老農除非找到能信任的對象,否則自己做多少收多少,或讓農地閒置荒廢,因而「小地主大佃農」取得的農地都散落多處,無法變成大農場讓耕作械化;加速輔導老農釋出農地,讓專業農變大佃農才能治本。

還有,很多農業專家被迫花太多時間坐在辦公室變成文員,要應付永遠處理不完的公文,是高德錚最難過的現象。他說,政府應簡化公文,少開會,應讓學有專長的農業改良場、農業試驗所技術人員以「農地為辦公室」,經常主動深入農村與老農、青農互動,從實作、交流中與農民建立感情,適時提供必要的輔導,才能讓台灣農業質變。

雖然退休了,高德錚對農業和農民的熱情不減,對台灣農業的未來,以及面對愈來愈明顯的極端氣候帶來的新農業問題,念茲在茲,也憂心忡忡。他強調,一再撒錢補助,或提供青農創業貸款等措施,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的思維與作為。

政府撒錢補助和開放農業移工 高博士:只是治標不治本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創場元老高德錚博士(右)2年前退休後更忙,每天開車下鄉到田間幫求助的農民斷診、解決農作遭遇的問題。記者何烱榮/攝影
政府撒錢補助和開放農業移工 高博士:只是治標不治本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創場元老高德錚博士(右)2年前退休後更忙,每天開車下鄉到田間幫求助的農民斷診、解決農作遭遇的問題。記者何烱榮/攝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