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及早顧 不用換成銅筋鐵骨
走在路上,常看見有些阿公阿嬤一步步慢慢地走路,歪歪扭扭的移動到目的地,短短不到十公尺的距離,他們花了好幾分鐘才完成,這是膝關節退化表現之一。
走在路上,常看見有些阿公阿嬤一步步慢慢地走路,歪歪扭扭的移動到目的地,短短不到十公尺的距離,他們花了好幾分鐘才完成,這是膝關節退化表現之一。
根據統計,國內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2人就有1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是骨科和復健科常見的疾病,元氣講座特地邀請翰群骨科專科診所院長鍾承翰開講,他說,其實在走到置換人工關節前,早就有跡可循,早期發現、採取行動,關節就不用換成銅筋鐵骨。
關節退化 最怕慢性發炎
鍾承翰指出,退化性關節炎最主要原因是「關節老化」或「過度使用」導致慢性發炎;此外,外傷也有可能使關節軟骨磨損、肌肉拉扯或緊繃,這些都對關節造成不正常的壓力與負荷,長期下來,在關節周圍長出增生的贅骨,即俗稱的「骨刺」,而關節腔隙狹窄、軟骨下皮質骨硬化和膝關節變形也是關節退化的現象。
人能夠任意活動,仰賴身上大大小小的關節,關節連結兩塊或多塊骨頭,周圍還有軟骨、滑膜、滑膜液、關節囊等。鍾承翰說,軟骨包覆在骨頭上面,如同墊子,具有緩衝作用,由膠原蛋白第二型組成,隨著年紀增長,血管供應養分減少,一旦關節受傷,軟骨不再增生,修復慢。
退化性關節炎最怕慢性發炎,如同糖尿病等慢性病,若沒控制好,會一直惡化下去,他指出,慢性發炎使於細胞激素不斷活化,膠原蛋白流失,導致軟骨基質大量流失,關節反覆疼痛。
30歲後 就應注意保養
雖然退化性關節炎常好發於50歲以上的人,但鍾承翰表示,「正常人從30歲起就該開始保養關節」,因為骨骼發育會在30歲達到顛峰後,就開始走下坡,往衰退之路邁進。
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他指出,體型肥胖、骨質疏鬆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組型運動員、常跪著做事、曾有膝關節內傷及家族史者都要留意。值得一提,舉凡做家事、擦地板、蹲著挑菜等,這些對長者而言,再平常不過的生活作息,卻一點一滴磨損著膝蓋關節,等痛到受不了,往往已很嚴重。另外,痛風性關節炎患若尿酸值控制不佳,會逐漸侵蝕關節,造成退化性關節炎。
維持肌力 可靠運動強化
儘管目前認為退化性關節炎跟遺傳、性別、年齡有關,改變生活仍有可能減緩或防止疾病發生。鍾承翰建議:1.維持健康體重,減重可減輕膝蓋承重壓力。2.生活中某些行為會使膝蓋從事重複性的動作,如蹲下搬重物再起身或爬樓梯等,這些動作長時間下來,容易造成膝蓋壓力,穿著具有支撐作用的護膝或搭電梯,避免膝蓋損傷。3.以運動的方式強化大腿及膝關節的肌肉,支撐身體及膝關節骨骼。
服用保健品 先諮詢醫師
另外,市面上有很多標榜顧關節的保健品,一定有效嗎?鍾承翰說,常見口服營養成份有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等,但有些患者覺得服用沒效,他研判可能是病人的關節退化嚴重,光靠這些成分無法改善,建議就診,由醫師診斷問題的根本原因,給予客製化治療。
不過,他指出現在最新的保健品成分是「活關素75」,從西非乳油木果油中經獨特濃縮萃取技術提煉,具有天然抗發炎效果,能讓軟骨中的膠原蛋白更加穩固,多項臨床研究已證實可改善疼痛,並能保護軟骨,延緩關節退化。活關素75可在微創手術治療後搭配輔療,效果不錯,也較安全,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新「膝」望。無論如何,他建議及早意識保護關節的重要性,避免走路膝蓋痛、關節卡卡,影響未來人生。
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健康:正常活動、動作靈活輕度發炎:痠痛、疼痛、腫脹、緊繃感中度發炎:膝蓋無力、僵硬、嚴重疼痛重度發炎:寸步難行、站立困難、外觀變形資料來源╱鍾承翰院長 製表╱張益華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