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台灣手工斗笠哪裡找?這個社區保留技藝融合新創意
早年斗笠是農民下田耕種時遮陽的利器之一,最近因進口多,台灣本土製的斗笠已少見,高雄市彌陀漯底社區早年手工編制斗笠興盛,昨天社區舉辦斗笠紀錄片首映分享,見證早年風光,也把斗笠的精神融入文創品,重燃新生命力
早年斗笠是農民下田耕種時遮陽的利器之一,最近因進口多,台灣本土製的斗笠已少見,高雄市彌陀漯底社區早年手工編制斗笠興盛,昨天社區舉辦斗笠紀錄片首映分享,見證早年風光,也把斗笠的精神融入文創品,重燃新生命力
「以前,漯底1年至少要出60萬頂斗笠,我們的頂厝斗笠手工好又耐用,常有廠商搶著來收購!」彌陀區漯底社區總幹事李秀金懷念地說,現在的斗笠大多來自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竹製斗笠,在這之前,台灣手工斗笠的最大批發區就在台南關廟,許多漯底社區居民就到台南工作。
在地耆老回憶,天未亮,就騎著摩托車從凹底(漯底古稱)到關廟,載回2000頂斗笠,100頂才賺5塊,後來,為提高當地居民收入,引進斗笠編製技術,成為當時家家戶戶最興盛的副業。
後來,農漁村人口逐漸外移,加上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的竹製斗笠以低價進口,斗笠雖品質好,耐用度高,卻也經不住市場競爭而逐漸沒落。
漯底社區理事長孫一清與總幹事李秀金,帶領社區志工逐戶拜訪當地耆老,用鏡頭記錄傳統斗笠的編織方法,看著記錄片中的耆老手指翻飛,將雜亂無章的竹條,逐漸塑型成斗笠的模樣,令人嘆為觀止。
近幾年來,又將文創與斗笠相互結合,製作小巧的吊飾、燈罩及其他文創商品。
漯底社區理事長孫一清說,透過專家學者的協助,讓傳統與現代碰撞出更多火花,未來將會舉辦農村深度體驗活動,用導覽說出當地故事,用斗笠DIY呈現當年盛況。
高雄市農業局說,彌陀漯底社區通過農村再生計畫核定後,動員志工投入社區發展,除了將已經沒落的斗笠編織產業,發展成農村體驗中的手作課程外,結合社區內的創意資源,將在地古傳手藝,融入現代設計概念,成為發展斗笠文創產業的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