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復育成功!大糧倉計畫 宜蘭把大豆種回來

0

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在宜蘭掀起大豆復興運動,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與三星鄉紀元農場大豆達人吳慶鐘,成功復耕宜蘭大豆。

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在宜蘭掀起大豆復興運動,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與三星鄉紀元農場大豆達人吳慶鐘,成功復耕宜蘭大豆。

復耕採用在宜蘭復育成功的宜蘭老種大豆品種,以友善耕作方式,生產國產大豆,提供消費者食用,農友跟進,種植面積也從105年5公頃,增加到今年25公頃,而與水稻收益相比,吳慶鐘今天說:「好上一倍!」

農糧署東區分署指出,往年宜蘭地區大豆採收,均以人工方式進行,一個人手採1分地至少要6天,採收後經過日曬、脫莢、鼓風機篩選等傳統作業,過程耗時又費力。

吳慶鐘自行引進宜蘭地區少見的大豆聯合收穫機,採收1公頃1天就可以完成,並利用農糧署機耕中心平台(UBER)協助其他豆農採收,往年以人工採收每公頃需要8萬元,以機械化採收每公頃只要1.2萬元,除了幫助豆農每公頃採收節省生產成本6.8萬元外,最重要的是解決人力不足及提高工作效率,提昇產業競爭力。

農糧署東區分署分署長陳昌岑指出,我國雜糧年平均總進口量高達800萬公噸,而國產雜糧生產量僅占進口量6%,為改善此一供應缺口,農糧署正推動「大糧倉計畫-推動國產雜糧產業發展方案」及「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鼓勵農民轉作進口替代作物如黃(黑)豆及硬質玉米,將獎勵金由原來每期作每公頃補助4.5萬元,提高為一般農友補助6萬元,大專業農補助7萬元,並推動建構雜糧機耕體系、輔導雜糧集團產區、雜糧技術服務團及國產雜糧行銷推廣活動,逐步擴大國內雜糧產業規模,以提高國產雜糧自給率。

農糧署東區分署表示,多雨及日照不足是宜蘭地區的氣候特色,農民以種植水稻居多,礙於氣候條件轉作雜糧作物實屬不易,在分署輔導下,由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與三星鄉紀元農場大豆達人吳慶鐘,推動復耕宜蘭大豆,今年種植總面積增加到25公頃,分布在員山、壯圍、冬山、蘇澳、三星等鄉鎮,並利用所生產的大豆製作精緻醬油、豆腐乳等高附加價值產品。

農糧署東區分署指出,大豆含有優良蛋白質,可提供人體日常養分所需,大豆另可加工製成醬油、豆腐、豆漿、豆花、豆乾、食用油等多元產品,近年來在農糧署輔導轉作獎勵方案及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技術指導下,加上大豆聯合收穫機,已見到宜蘭大豆復耕的希望,未來結合有機或產銷履歷驗證,期許宜蘭地區生產出更多優質大豆農產品,供消費者使用,滿足國人對國產雜糧的需求,也讓宜蘭農民多1個耕種的選擇。

影/復育成功!大糧倉計畫 宜蘭把大豆種回來
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在宜蘭掀起大豆復興運動,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與三星鄉紀元農場大豆達人吳慶鐘,成功復耕宜蘭大豆。記者羅建旺/攝影
影/復育成功!大糧倉計畫 宜蘭把大豆種回來
農糧署推動「大糧倉計畫」,在宜蘭掀起大豆復興運動,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與三星鄉紀元農場大豆達人吳慶鐘,成功復耕宜蘭大豆。記者羅建旺/攝影
影/復育成功!大糧倉計畫 宜蘭把大豆種回來
往年宜蘭地區大豆採收,均以人工方式進行,一個人手採1分地至少要6天,吳慶鐘引進宜蘭地區少見的大豆聯合收穫機,採收1公頃1天就可以完成。記者羅建旺/攝影
影/復育成功!大糧倉計畫 宜蘭把大豆種回來
往年宜蘭地區大豆採收,均以人工方式進行,一個人手採1分地至少要6天,吳慶鐘引進宜蘭地區少見的大豆聯合收穫機,採收1公頃1天就可以完成。記者羅建旺/攝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