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是那一種癌症 揭開癌細胞基因秘密的打怪冒險之旅
台大癌醫院長楊志新。攝影/曾學仁人類將「疾病」分類,又將疾病中的「癌症」依據部位做了分別,在20世紀,對癌症的觀念有了極大的翻轉。過去醫界不甚明白,同樣是癌症,為何化學治療的結果卻如此不同?當基因被揭秘後,原來,癌症不只是癌症,而應該以全癌症的觀念切入,不同的基因突變,應該使用不同的標靶藥物、免疫藥物治療,若能對基因下藥,病況往往有戲劇性的轉變。癌症權威指出,「不再是以藥找病人,應該以病人去找藥。」
人類將「疾病」分類,又將疾病中的「癌症」依據部位做了分別,在20世紀,對癌症的觀念有了極大的翻轉。過去醫界不甚明白,同樣是癌症,為何化學治療的結果卻如此不同?當基因被揭秘後,原來,癌症不只是癌症,而應該以全癌症的觀念切入,不同的基因突變,應該使用不同的標靶藥物、免疫藥物治療,若能對基因下藥,病況往往有戲劇性的轉變。癌症權威指出,「不再是以藥找病人,應該以病人去找藥。」
9月30日是一年一度的「少見癌日」,透過少見癌日引起人們對少見癌症的重視,並突顯少見癌患者所面臨的挑戰,以利提告認識和早期診斷。
台大癌症醫院院長楊志新說,癌細胞具有強勢的生存優勢,有的具有擴占侵犯的優勢、有的有血管新生優勢、有的懂得逃避免疫機制,標靶治療的原理是從癌細胞的生長特性出發,針對癌細胞的優勢進行攻擊,打敗癌細胞。
如今已經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解釋,精準醫療就是「為病人找藥,而不是用藥找病人。」他說,精準醫療時代不再是「這個藥適合給這個病患吃,而是這個病人要吃什麼藥才會好。」揭櫫癌症治療已經進入全癌症觀念,用基因篩檢看清楚癌症病患是那種基因突變,而不是這種癌症病人通通吃這種藥。
全世界第一個標靶藥物、也是最成功的就是「基利克」,用以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大部分的病人幾乎完全康復,因為標靶藥物的面世,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得以延長生命,淋巴瘤也有相似的情況。楊志新說,標靶藥物用在血液癌症的效果較好,是因為血液癌細胞的基因缺陷比較一致。
固體腫瘤如肺癌、肝癌、大腸癌則比較複雜,各種固體腫瘤的染色體混亂、基因缺陷也不一致,不過,大部分癌細胞都帶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因此最早的固體腫瘤標靶藥物便是從EGFR下手。科學家們期盼著,EGFR會是多數固體癌症病患們的救星嗎?
楊志新說,在1998年EGFR標靶藥物人體實驗,實驗結果發現,有人的癌細胞大量死亡,但是也有病患反應不佳,有反應的似乎是肺癌末期病患。醫界了解到,有EGFR突變的肺癌病患,使用該標靶藥物才有顯著療效。
楊志新曾經與其他亞洲醫師們共同設計一個肺癌大型第一線治療實驗,根據臨床特點「東亞人種、不抽菸、肺腺癌」,篩選可能帶有 EGFR 突變的患者,給予「艾瑞莎」標靶藥物。結果於 2008 年公布,確立了標靶藥物用於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比起化療更能顯著延長其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FS)。該研究報告獲得新英格蘭雜誌刊登,至今被引用超過數千次。
這個翻轉,完完全全改變了世界,全世界對肺癌治療的指引及對肺腺癌研究,有了致勝轉捩點。
至此,醫療界恍然大悟,肺癌不是只有一種肺癌,會有不同的基因突變,用對了藥,原本平均存活期六個月的肺癌病患,如今可以存活超過四年,接著,陸續又發現ROS1、ALK、BRAF、NTRK基因也是肺癌相關基因。蔡俊明說,以NTRK基因為例,發生機率非常低,一個醫師一輩子可能都不會碰到一個NTRK肺癌病人,如今已有對應的維泰凱標靶新藥上市,若能用對藥,治療效果通常非常好。「如今治療肺癌之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知道病患是哪種肺癌。」
此觀念運用在所有癌症病患身上,就是透過基因檢測方式,判斷該癌症病患有什麼基因突變,尤其是驅動基因,蔡俊明說,就像打蛇要打七寸,先解決驅動基因,再把旁邊的狐群狗黨基因看清楚,誰是二把手,誰是在旁叫囂的壞朋友,就能知道如何搭配標靶藥物,以及後續可能復發的機會。
#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