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CT篩檢只能找「疑犯」 就怕白挨刀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靈敏度高,雖然良性結節不需要手術,但目前醫界對於檢查後的後續處置,開刀切除標準,莫衷一是。台大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衛福部國健署已委託相關醫學會凝聚共識,待「LDCT肺癌篩檢共識」公布,將可壓低「良性結節卻開刀」比率,也能避免民眾恐慌。

LDCT篩檢只能找「疑犯」 就怕白挨刀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靈敏度高,雖然良性結節不需要手術,但目前醫界對於檢查後的後續處置,開刀切除標準,莫衷一是。台大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衛福部國健署已委託相關醫學會凝聚共識,待「LDCT肺癌篩檢共識」公布,將可壓低「良性結節卻開刀」比率,也能避免民眾恐慌。

陳晉興表示,一般建議,肺部結節大於零點八或一公分以上,才考慮切除,零點五到零點八公分定期追蹤,零點四以下可不列在報告上。但並非每個醫院及醫師如此嚴謹行事,遇到心急的民眾,在患者要求下,即使是不用動刀的良性結節,也可能有人為患者手術。  

「白挨一刀並不值得高興。」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兼任主治醫師、北榮教授級教職醫師蔡俊明說,除了手術麻醉風險,開刀後肺部結構遭破壞,容易感染,還可能傷及神經,部分患者術後胸痛,而肺部疤痕還可能成為日後癌化或病變的危險因子。

「只能找到許多嫌疑犯,卻無法揪出真正的犯人」馬偕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健指出,LDCT的解析度太好,雖可發現過去找不到的結節,但難以判斷良性、惡性,憂心的民眾可能白白挨上一刀。

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肺腫瘤及介入性內試鏡治療科主任郭志熙說,依照長庚作法,僅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做LDCT檢查,第一次檢查發現疑似腫瘤,除了證據明顯,否則不會立刻開刀,建議追蹤一到二年,如疑似腫瘤數量變多,或變大,判定為癌症,才會安排手術。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研究發現,非吸菸者經LDCT篩檢後,若經醫學中心評估後開刀,分析切片結果,八、九成屬於惡性。楊泮池表示,TALENT研究提供了篩檢後臨床指引的重要實證依據,醫師只要照著此研究擬定的流程往下執行,可將「良性結節開刀」比率壓到兩成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