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專題/顏面毀損、溝通困難 頭頸癌患者難返職場

頭頸癌患者以男性為主,多為中壯年、藍領階級等身分。圖/123RF在台灣,頭頸癌患者以男性為主,多為中壯年、藍領階級等身分,他們往往是家庭中的經濟支柱。根據研究,一旦罹病,頭頸癌患者因為外觀毀損、嘴巴張不開及頭部轉動受限,重返職場路遙遙,造成病患的經濟危機。即使回到職場,平均薪資也只有原本的三分之一,急需社會支持系統的介入,幫助頭頸癌患者回到社會。

頭頸癌專題/顏面毀損、溝通困難 頭頸癌患者難返職場
頭頸癌患者以男性為主,多為中壯年、藍領階級等身分。圖/123RF

在台灣,頭頸癌患者以男性為主,多為中壯年、藍領階級等身分,他們往往是家庭中的經濟支柱。根據研究,一旦罹病,頭頸癌患者因為外觀毀損、嘴巴張不開及頭部轉動受限,重返職場路遙遙,造成病患的經濟危機。即使回到職場,平均薪資也只有原本的三分之一,急需社會支持系統的介入,幫助頭頸癌患者回到社會。

七成無法復工 平均薪資大減

當頭頸癌患者治療結束後,患者復健及重返職場之路,目前面臨哪些挑戰呢?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曾經發表一份調查,頭頸癌中,口腔癌患者約七成無法復工,即使復工,待遇薪資仍比罹癌前少,平均薪資僅剩7481元。

長年關注頭頸癌患者、並發表多篇相關論文於國際期刊的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教授賴裕和指出,頭頸癌的治療策略多以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為主,進而造成骨骼肌肉、顏面外觀、飲食、溝通吞嚥的損傷,抗癌成功之後,還要面對回歸社會的困難。

頭頸癌專題/顏面毀損、溝通困難 頭頸癌患者難返職場
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教授賴裕和 記者葉信菉/攝影

三成憂鬱焦慮 影響疾病預後

賴裕和指出,經過多份調查發現,患者生病後,有四成到六成五的頭頸癌病患無法回到職場,除了跟教育程度有關,症狀越多的病患也較容易失業,其中,張口能力與頭部轉動能力的受損,是未來就業的最大困難。

另外,曾經有份5年的研究,針對頭頸癌患者治療6個月後的調查,追蹤270位病人,有32%的病人有焦慮及憂鬱問題,持續使用菸酒檳榔者及腫瘤分期較晚、症狀較嚴重者,憂鬱及焦慮風險更高,顯示存活者受到相當程度的心理困擾,甚至影響到疾病預後,因此,心理輔導及轉介也需適時介入。

頭頸癌患者 鮮少向外求援

有誰聽見頭頸癌患者的無聲話語呢?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分析,一年平均五萬多通的癌友求助諮詢電話中,僅不到3%是頭頸癌患者發出的求援。癌症希望基金會呼籲,癌病治療之後,病患需要回歸社會,除了病患自身要主動求援,與雇主協調,維護自身權益之外,也需要社會企業提供友善的工作環境。

男性多隱忍 病後更退縮

頭頸癌專題/顏面毀損、溝通困難 頭頸癌患者難返職場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 記者葉信菉/攝影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指出,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全癌別的病患,卻鮮少接到頭頸癌患者的電話。不是頭頸癌病患沒有需求,而是本身較退縮,相較其他癌別病患,更不懂得維護自身權利與爭取協助,相關單位需要主動關懷頭頸癌患者出院後的社會銜接。

頭頸癌患者多數是男性,傳統上「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心態,讓他們不懂得向外求援。而顏面損傷的治療副作用,也讓他們心態變得憂鬱、退縮,還要擔負家中經濟支柱的角色,處境更為艱難。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也補充,頭頸癌患者多是藍領階級,癌後因為無法再負擔勞力工作,因此不容易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而治療後的顏面損傷、說話不清的副作用,又不容易尋得內勤工作,使得頭頸癌患者回歸社會,格外困難。

友善職場 應保障癌友就業

王正旭呼籲,目前企業中有保障殘障人士就業的規範,應該將癌症病患也納入,打造癌友友善工作環境,保障癌友的就業權利。此外,頭頸癌患者是很有能量的一群人,也應加以訓練,令其納入頭頸癌防治工作,參與宣導工作,以同理心和現身說法將讓防治工作推展更為順利。

根據研究,治療後副作用的嚴重度與收入的減少有相關。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許多頭頸癌病患諱疾忌醫,國內頭頸癌早期治療療效非常好,依目前醫療技術,對於外表與語言並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病人應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