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21年中央書局 重返台中
消失21年後,中央書局又回來了,三層樓有閱讀、喫茶、親子、餐飲空間。 記者喻文玟/攝影

消失21年的中央書局,風華將再現。3年前,上善人文基金會取得所有權啟動「復舊」建物計畫。今年11月中央書局開始試營運,首個周末吸引舊雨新知造訪,擠滿人潮。全新出發的中央書局恢復書店樣貌,加入展演、餐飲、文創特色,讓中區再生又注入活水,預計2020年正式開幕。

目前定居台中, 高齡81歲的藝術家謝里法昨天傍晚也走了一趟「復舊」後的中央書局,「比較現代感」,他建議可以蒐集不同時期的老照片,掛在牆上,讓年輕一輩走進書店就像走入時光隧道,更有意義。

追溯中央書局的歷史,最早是莊垂勝、林獻堂等人發起成立「中央俱樂部」,是中央書局誕生的雛型,90年前風光開幕,曾是全台最大漢語書局,啟蒙台中文化風氣,1953年美國副總統尼克森到東海大學參加動土儀式,也來參訪,榮景可見一斑,一直到1996年,台中都市重心轉移,中央書局經營衰退,1998年結束營運,象徵中區正式沒落。

消失21年中央書局 重返台中
1996年台中都市重心轉移,中央書局經營衰退,1998年結束營運。 圖/營運單位提供

參與復舊的建築師姜樂靜說,原來建築的磨石子很漂亮,歷時3年「把洗臉洗乾淨,擦去蒙上的灰塵」,中央書局不是古蹟公共工程,古蹟修復要延續歷史性,傳遞文化使命;另名建築師李忠益說,這次「復舊」留下獨特的圓弧建築外觀,建物內有5根梁柱,歷經九二一地震一點裂痕都沒有,讓人驚嘆。

謝里法年輕時旅居紐約,一直和日據時期重要畫家郭雪湖、李石樵有聯繫,總會提到中央書局。謝里法說,中央書局不只是「賣書」,當時中台灣的政治、社會運動、藝文網絡都是靠它打下基礎,日治時期的中央書局是知識青年、藝文人士必訪的「潮店」。

作家劉克襄回憶說,中央書局每一代的歷史意義都不同,幼時父親會騎鐵馬載他去買參考書、講義、字典。父親那一代把中央書局當作「讀書會」據點,是知識青年傳承經驗的場域,而他每天從台中一中放學騎單車回家的路上,都會去那裡「晃一下」,現在多元的興趣、喜愛野外踏查,中央書局是這些「課外興趣」的溫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