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點串成線 中區老屋「活」了
消失21年的中央書局,2015年上善人文基金會承接,歷時3年「復舊」整修翻新,打造現代化的閱讀、喫茶空間。 記者喻文玟/攝影
台中因都市計畫重心轉移,中區人口銳減,歷任市長都喊「中區再生」,市民感受「若有似無」。不過縣市合併以來,中區靠私人力量以「點」開始發芽,最早的宮原眼科、四信合作社,公部門整建柳川、綠川親水河岸,中山路復刻昔日「鈴蘭通」,中央書局即將再現,能把「點」串成「線」,才有機會恢復舊城榮景。
參與「復舊」中央書局的建築師李忠益說,這次復舊中央書局取得合法的建築使用執照,過程中盤點了中區老建築,有合法使用執照的建物不到3成,這可能是空間活化的阻礙,老屋所有權人也有共識,屋子「活」了,才能吸引人氣。
建築師姜樂靜說,老屋多不合現在的消防法規,但找結構技師協助,絕對符合消防安全,營利事業沒問題,中區還有一個問題是所有權人願不願意釋出空間,房屋隨著時間價值遞減,「有土斯有財」,老一輩的所有權人在意的是土地價值。
台中市都發局長黃文彬說,中區街道「文理」鮮明,中山路、成功路串連柳川和綠川;平等街、市府路連接台中州廳和台中公園,這樣的街廓就是一個「面」要保留特色,像新加坡牛車水區。
黃文彬說,要活化中區必須讓老屋更有機會取得合法執照,都發局現在有補助計畫,老屋要翻心、營業,每個案子最高補助1000萬元,從外觀拉皮到室內裝修,不過必須是符合「復甦」推廣的業種,包括文化、餐飲、展演。
中區區長林忠訓說,老屋活化需和產權人溝通,公部門要努力軟性文化,找回歷史做出文化,讓人氣慢慢加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