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市場像超市今試營運 學者:傳統味還在
北市大同區全新的大龍市場今天起試營運,未來每天於早上6點到下午3點營業,新市場主打市場環境全面升級,並推動行動支付,不過全數82攤商中約20多攤因設備訂做中未能如期營業,各攤商行動支付也多是申請中未裝機;對此,市場處表示,12月13日正式開幕前,缺失、不足處都將解決或補齊。
北市大同區全新的大龍市場今天起試營運,未來每天於早上6點到下午3點營業,新市場主打市場環境全面升級,並推動行動支付,不過全數82攤商中約20多攤因設備訂做中未能如期營業,各攤商行動支付也多是申請中未裝機;對此,市場處表示,12月13日正式開幕前,缺失、不足處都將解決或補齊。
大龍市場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任內首個「完工」的市場改建案,今天試營運,市場自治會也準備200份圓滿招財入厝甜湯圓給民眾,還邀請公視節目「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主持人、於台北藝術大學任教的李明璁介紹新市場,吸引不少民眾來逛市場;立委何志偉、議員陳炳甫也到場關心新市場狀況。
許小姐表示,環境變得像「超市」,空間寬敞、明亮且乾淨,走路不用再閃避血水或水坑等,但整體商品種類似乎不夠多,部分攤位還沒營業;林先生則說,新市場空間沒異味,生鮮與熟食攤分隔南北兩區,動線簡單不會迷路。
大龍花店第三代洪奶奶說,花店有50年歷史,已傳到第四代,她今年80歲,從沒想過市場也能有冷氣吹,「很舒適」;忠記製麵商店第三代盧先生則說,商店從原市場建成前就創立,至今約70年歷史,供應大同區老麵店麵品等,新環境主打保鮮衛生與經營理念契合。
不過,也有攤商擔心,新的保鮮櫃、過去沒有的空調冷氣等電器設備,也讓月租成本支出增加,加上生意長年受周邊早市路邊攤影響,期盼新市場能成轉機,吸引更多人潮與商機。
針對超市化的公有市場是否失去傳統特色,李明璁表示,傳統市場人情味是超市所沒有的,攤商在現場服務,切割肉品或拔豬毛、包水餃等作業過程也都看得到,仍與超市有所區別;大龍市場環境變得乾淨衛生,應有助於吸引對傳統市場有興趣但怕髒亂異味的國際遊客前來體驗,可串聯周邊宮廟觀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