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新標準發表!居家2檢測法輕鬆評估肌少症
台灣老年人肌肉量普遍不足,除飲食、荷爾蒙等相對少外,若運動量缺乏更可能有肌少症問題。圖/123RF
諮詢專家/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陳亮恭
身為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主持人的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肌少症是指「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導致四肢無力容易跌倒,嚴重時恐導致失能,甚至縮短壽命。
而因現行肌少症診斷需檢測肌力(握力儀)、活動能力(行走速度),以及肌肉量(雙能X光測身體組成分析),其中,肌肉量必須到醫院檢測,握力儀也不是人人可接觸得到,難以喚醒大眾對於肌少症的防治意識。
陳亮恭指出,近年亞洲高齡醫學界在肌少症的篩檢、診斷與臨床的研究上,都積極提出更簡易、更可信的指標,希望可以幫助民眾在家就能先評估自己有沒有肌少症風險,以在更嚴重之前可進一步防治肌少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以小腿圍作為營養評估指標,也是評估肌肉量的有效指標。因此,由他帶領的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sia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今年便整合了亞洲台日韓三地的研究數據及相關領域專家的意見,提出了亞洲最新的小腿圍量測指標。
陳亮恭表示,50歲以上的男性若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代表身體肌肉質量可能不足,準確率可達七成。此外,由歐盟肌少症小組設計的SARC-F問卷,也經國內醫師驗證,以日常狀況勾選,亦可反映部分肌少症風險。
他強調:「若能同時進行SARC-F問卷和量測小腿圍,更可增加評估準確率」。
如果測量的小腿圍低於標準,陳亮恭說,50歲以上未滿65歲者,首先應排除是否有其他疾病導致營養耗損,再從生活型態著手調整;65歲以上長者則建議就醫評估,進一步測量握力、行走速度及精準檢測肌肉質量,再依照醫囑調整飲食、運動型態。
肌少症罹患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在現今長壽的環境下,肌少症可能是人人需面對的重要威脅,因此,大家應開始重視肌肉的質與量,及早防治肌少症。
肌少症居家檢測方法:
1.量測小腿圍
測量小腿圍時,先找一張椅子坐著,讓大腿與地面平行,和小腿呈90度;放鬆腿部肌肉不緊繃,用尺量測小腿最粗的部位為準。
2. SARC-F問卷
判斷標準:圈選超過4分即可能有肌少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