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道滇緬逃難菜有故事 高雄精功社區出書訴異域家鄉味
高雄、屏東接轄處居住一群來自大陸滇緬的異域孤軍與後代,半世紀以來,豌豆涼粉、米線、傣味香腸與包料魚等美味菜餚結合早年逃難經驗成為當地特色。高市府農業局助居民整理出版《珍嚐精功滇緬味》,書中20道佳餚做法大公開,也讓美食中蘊含的故事流傳下去。
高雄、屏東接轄處居住一群來自大陸滇緬的異域孤軍與後代,半世紀以來,豌豆涼粉、米線、傣味香腸與包料魚等美味菜餚結合早年逃難經驗成為當地特色。高市府農業局助居民整理出版《珍嚐精功滇緬味》,書中20道佳餚做法大公開,也讓美食中蘊含的故事流傳下去。
大陸山河變色後,一群反共滇緬民兵滯留泰北一帶,民國50年,國民政府啟動「國雷專案」將這群異域孤軍撤離來台,分別安置在南投清境、高雄美濃與屏東里港等地。來台定居後,滇緬四村(信國、精忠、定遠、成功)住民愛用香料與野菜烹飪,以雲南口味為基底的逃難菜成為當地飲食特色,多家小餐館生意興隆。
今年美濃精功社區獲得水土保持局「農村再生計畫」補助,社區發展協會幹部馬有福等人號召居民紀錄家鄉菜,住民將家鄉菜做法一一公開,包含臭菜煎蛋、雲南大薄片、包料魚、豆食餅、酸筍等20道菜餚,其中幾道還有其他變化,總計約30道。
豌豆涼粉是很受歡迎的雲南菜,因工序繁複,信國社區著名小吃店列為假日販售的限定版美食,由楊群英負責示範製作。她說,豌豆粉一定要趁鮮吃否則會變硬,可以凝固後切成麵條當主食另加佐料,也可曬乾做成豌豆餅炸來吃,「小時候吃的豌豆粉是黃色,後來台灣吃到的都是綠色」,後來才知道成色不同源起於豌豆原料是否曬乾。
馬有福說,酸菜(芥菜)在大陸雲南與東南亞很普遍,料理方式非常多元,通常放在陶甕中發酵三個月後開封食用,可以製作成酸菜炸馬鈴薯,也可以拌炒絞肉、豆腐皮、芭蕉花或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