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水上遊憩衝突病難治 墾管處用浮動平台當藥方

0

墾丁國家公園遊憩海域水上活動興盛,但遊客踩踏破壞海洋生態,又因水上活動區域交疊,奔馳海上的水上摩托車險撞上戲水、衝浪遊客的驚險畫面不時上演,為化解環境壓力和遊憩衝突,墾管處創新導入設置遊憩浮動平台和分區機制,規畫離岸200公尺內為無動力、300公尺外為動力型活動海域,其間設置人工浮動平台,先以南灣等3處遊憩海域為試辦點,計畫明年初完成。

墾丁國家公園遊憩海域水上活動興盛,但遊客踩踏破壞海洋生態,又因水上活動區域交疊,奔馳海上的水上摩托車險撞上戲水、衝浪遊客的驚險畫面不時上演,為化解環境壓力和遊憩衝突,墾管處創新導入設置遊憩浮動平台和分區機制,規畫離岸200公尺內為無動力、300公尺外為動力型活動海域,其間設置人工浮動平台,先以南灣等3處遊憩海域為試辦點,計畫明年初完成。

墾丁國家公園成立35年來,遊憩海域已發展成多樣化的休閒遊憩體驗活動,但龐大的人為遊憩壓力,包括海岸被遊客踩踏破壞生態環境、各水上活動區域相互重疊引發的遊憩衝突,造成遊憩品質低落與環境衝擊;以高知名度的墾丁南灣為例,雖「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規定,水上摩托車不得與無動力型的游泳、潛水、 衝浪使用相同時間與區位,因管理上的困難致法令難落實,也造成同一地點不同活動遊客間的心理衝突。

為化解海上育樂區的遊憩衝突和生態環境壓力,墾管處參考澳州大堡礁海洋公園設置人工遊憩浮動平台的作法和分區機制,浮動平台可取代岸際,成為動力型遊憩活動的海上基地,一方面可以提供周邊海域緊急危難救助、增加遊客的安全性,一方面降低自然環境的承載壓力;規畫一般管制區和遊憩區200公尺內海域為無動力活動,300公尺外為動力型,中間為無活動的緩衝帶並設置多功能浮動平台,初期以南灣、白砂、船帆石等處為試辦點。

墾管處副處長林欽旭說,為因應人力精簡和永續經營需求,創新設置的海域遊憩浮動平台設施,規畫引進民間經營管理理,最好由在地水上活動業者或社區就近經營管理,因浮動平台可拆卸,可因應颱風等極端氣候;設置辦法草案預定下月送內政部審議,希望明年初就能完成,營造親水友善安全的多元遊憩活動環境。

墾丁水上遊憩衝突病難治 墾管處用浮動平台當藥方
屏東墾丁遊憩海域水上摩托車常在遊客之間穿梭,也引發不同參與者的心理衝突;為化解生態環境壓力和遊憩衝突,墾管處將導入設置遊憩浮動平台和分區機制。記者潘欣中/攝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