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水道博物館「通氣孔柱」與大清郵筒「撞臉」

0

近百年的原台南水道古蹟歷經數年修復,今年10月國慶連假將以「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全新風貌登場,中華郵政也特別和市府文化局合作,出借珍藏品「大清郵筒」參與開幕盛事,和淨水區的通氣孔柱「撞臉」,相似度非常高,令人菀爾。

近百年的原台南水道古蹟歷經數年修復,今年10月國慶連假將以「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全新風貌登場,中華郵政也特別和市府文化局合作,出借珍藏品「大清郵筒」參與開幕盛事,和淨水區的通氣孔柱「撞臉」,相似度非常高,令人菀爾。

文化局指出,中華郵政表示,中國最早郵筒之設置,始於清光緒32年間(西元1906年,即日治台灣的明治39年),約當於台南水道開始興建的6年前。依據大清郵政總辦帛黎的通諭第156號文中,規定郵筒的尺寸格式是「信筒上為鐵皮製貯信圓筒,高18吋,直徑12吋,下為木質圓座,信筒上加碗狀蓋,蓋上繪龍二條,及『大清郵政』四字」。

中華郵政在11日水道博物館開幕當天,除設置臨時郵局及「歪腰郵筒」,備有局贈封、風景戳及臨局戳供民眾蓋章收藏外,現場也將展示復刻版「大清郵筒」。有人發現大清郵筒的管柱與淨水池區通氣孔柱的條紋(通氣孔)一在上、一在下,帽緣一尖一圓,兩者外觀彷彿明星臉。「大清郵筒」趁水道開幕「亂入」(趁亂混入搶鏡),令觀者莞爾。

台南市文化局指出,原台南水道有兩大部分,「水源地區」納入原山上苗圃,規畫為擁有博物館、花園及密林的「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有三大展區,分別為快濾桶室、快濾池及送出唧筒室,濾水器械至今近百年保存良好,是重要的世界土木遺產,當天有解說及導覽,讓遊客了解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現代化的發展歷史。

另位在對面的「淨水池區」,4年前修復後已開放,免收買票進入,「通氣孔柱」就位在蓄水池上方,一根根整齊排列的鑄鐵孔柱相當奇特及壯觀,吸引很多人拍照。

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國定古蹟原台南水道是珍貴的文化資產,轉型為水道博物館,搭配園區原有的自然生態和新植栽,將成為兼具歷史文化、觀光旅遊等功能的古蹟景點。國慶連假有豐富活動內容,邀請全國遊客來園區走走。

台南水道博物館「通氣孔柱」與大清郵筒「撞臉」
大清郵筒原型圖。圖/文化局提供
台南水道博物館「通氣孔柱」與大清郵筒「撞臉」
中華郵政依原型製作的大清郵筒。圖/文化局提供
台南水道博物館「通氣孔柱」與大清郵筒「撞臉」
台南山上水道博物館淨水池區的通氣孔柱。圖/文化局提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