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劉銘傳隧道 只使用7年7個月
基隆市政府提報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修復工程,總於在今年7月10日發包,市府表示,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劉銘傳隧道長235公尺,當時南北兩端一起開鑿,挖到中間才發現高低落差4.2公尺,日據時代,日人覺得太沒效益了,改道再建一條鐵路,劉銘傳隧道只使用了7年又7個月就功成身退。
基隆市政府提報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修復工程,總於在今年7月10日發包,市府表示,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劉銘傳隧道長235公尺,當時南北兩端一起開鑿,挖到中間才發現高低落差4.2公尺,日據時代,日人覺得太沒效益了,改道再建一條鐵路,劉銘傳隧道只使用了7年又7個月就功成身退。
獅球嶺隧道因嚴重崩塌磚石剝落,2009年宣布封閉隧道並著手調查研究規劃整修,並於2010年7月28日公告更名為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
隧道封閉至今,經歷中央審查、修正、變更調整設計、停止、重啟研究調查、執行隧道拱圈上方補遺調查等工作,歷經重重關卡與阻礙,總算在今年7月10日完成修復工程發包作業,總金額4700萬元,600個日曆天修復。
市府文化局指出,清法戰爭後,清朝有感台灣的重要性,台灣建省並由劉銘傳擔任首位台灣巡撫,為鞏固防禦也在台灣開啟洋務運動,建造鐵路更成為台灣全島邁入現代化的開端。
清光緒11年(1885年)九月台灣建省,劉銘傳擔任台灣首任巡撫,清光緒13年(1887年)終於奏准建造鐵路,劉銘傳的奏摺詳細分析,路線預計由台北、基隆、桃仔園(現今桃園)到達新竹,工程總經費預算須160萬兩。
清光緒13年(1887年)七月開工,中國第一條官辦且載客的鐵路開始動工,首先興建台北大稻埕至基隆段,路長28.6公里。
劉銘傳隧道工程由南口到北口採七段不同材質交錯設計,以因應複雜的地質(紅磚、唭哩岸石與觀音山石交錯構築),前後更換了五次工程師,在土質較好部份隧道拱圈採英式開鑿方式搭配磚砌拱圈,土質較差部份採德式開鑿方式搭配石砌拱圈,南北兩側同時開鑿,
但因缺乏近代測量技術,故挖至中央時才發現兩端高度相差14英呎(約426公分),為期能順利開通,再進行修正,故現今北口之拱頂高度仍較高。隧道全長235公尺,自光緒14年(1888年)春動工,光緒16年(1890年)八月份竣工,施工近30個月。
日治時期,日本總督府為了改善舊有鐵道急速爬坡及轉彎之缺點,進行全線路線之規劃。新建竹仔寮隧道,自明治29年(1896年)五月起動工,自竹仔寮隧道完成後,獅球嶺隧道同時停用。總計獅球嶺隧道自光緒16年八月通車,共七年又七個月,光榮地完成其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