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攏是社頭人」搬演大溪社頭文化新舊對話
桃園大溪大禧系列活動,歷經半年田野調查及排演,文化劇場「咱攏是社頭人」昨晚演出。這齣與當地社頭傳承有的戲劇,演員陣容有一半是大溪居民及當地頭社藝陣者,詮釋演出更加生動、精采,今天晚上6點半在大溪綜合運動公園天幕球場還有一場演出,白天時段,另有台、日、馬來西亞傳統藝能表演。
桃園大溪大禧系列活動,歷經半年田野調查及排演,文化劇場「咱攏是社頭人」昨晚演出。這齣與當地社頭傳承有的戲劇,演員陣容有一半是大溪居民及當地頭社藝陣者,詮釋演出更加生動、精采,今天晚上6點半在大溪綜合運動公園天幕球場還有一場演出,白天時段,另有台、日、馬來西亞傳統藝能表演。
大溪社頭文化 傳承百年
大溪社頭文化源自每年農曆6月24日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日治時期大溪街區各行各業成員會組成「社頭」參與遶境,因其成員背景而各有特色,例如「協義社」(木器業)的「墨斗陣」、「興安社」(商人)的「大算盤」等,反映在地的歷史文化發展,也凝聚不同社群的向心力,該項傳統從日治時期開始持續至今已有百年,目前仍有34個大溪在地的社頭每年自發參與遶境。
「咱攏是社頭人」由謝淑靖導演、林政勳編劇,透過大溪社頭六二四遶境情境,描寫新舊社頭間的衝突,展開精采戲對話,劇中呈現親情、愛情,並以新舊社頭間的觀念差異,面臨外來社頭刺激,重新思考參與大溪六二四的初衷。
4個田調 深入訪談新舊社頭
導演與編劇選擇當地4個社頭進行田野調查訪談,表達各自意見、產生對話。舊社頭選擇訪談今年即將百年的協義社,以及歷史悠久最早做神轎的同人社,同人社每年都走在隊伍最後,常常到半夜3點才入廟,卻有頭有尾、有始有終的神轎精神,喚起所有社頭回到初心。
此外,新社頭訪問哪德社與近年來十分受注目的嘉天宮,發現有很多年輕人創立以現代方法傳承舊傳統為念的新社頭,以有體力與熱情與具創新管理的結構去傳承,開拓對內對外更多的認同與榮譽感。
劇中父子心結 呈現新舊衝突對話
劇中有新興社頭強烈的電音、鋼管舞,擾亂傳統社頭練習,引出社頭耆老與兒子暗藏多年的父子心結,以及不同社頭的姻親,彼此諜對諜逗趣生動的陣頭較勁故事,也喚醒老社頭曾經也血氣過的年輕過往。但新的也好、舊的也好,要緊的是,大家都是為了向關聖帝君表達感恩的心情。直到六二四的那天,同人社的第一頂神轎,帶大家回到遶境的初始,聚焦信仰的初衷。
導演謝淑靖透過當地居民演出,呈現舊的社頭,也能容納新社頭的想法,一起共創大溪社頭多元展現與虔誠專一,傳承祭典的核心精神,加上量身打造的音樂配樂及頭社演出,融入在地元素,引人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