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發霉的食物,會傷肝嗎?
台灣氣候潮濕,食物若保存不當,很快就會長霉。吃到發霉的食物,對人體健康會有什麼影響?肝不好的人,如果不慎吃到發霉食物,又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台灣氣候潮濕,食物若保存不當,很快就會長霉。吃到發霉的食物,對人體健康會有什麼影響?肝不好的人,如果不慎吃到發霉食物,又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濕熱環境 黴菌易生長
橘黴素是黴菌產生的真菌毒素的一種,具有肝腎毒性,所以衛生福利部訂有限量標準,超出標準就可能危害健康。
黴菌是一種普遍存在於生活環境周遭的微生物,適合生長在溫暖且潮濕的地方,其孢子在空氣中飄浮,會隨時附生到各種東西上,一遇到有適當的生長條件,就會從孢子長出菌絲進行繁殖。黴菌的代謝產物中,有些對人體有害,稱為真菌毒素,上述橘黴素就是其中之一。
台灣氣候濕熱,正適合黴菌生長,有些人基於節儉、惜物,東西吃不完捨不得丟,就往冰箱塞,也沒考慮到冰箱冷度是否足夠,等到想要再拿出來吃的時候,食物卻已經發霉;或是看到已經發霉的食物還捨不得丟掉,把壞掉的部分切掉繼續吃。事實上,發霉的食物視其污染程度,對人體會有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還可能有致癌風險!
如果不小心吃到一、兩口壞掉發霉的食物,由於人體內有胃酸以及免疫機能的保護,可以不必太過擔心,但如果是吃到過量的發霉食物時,就可能發生以下幾種健康問題:
一、黴菌、細菌滋生,造成食物中毒:食物放太久容易發霉,同時也會滋生細菌,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等,這些細菌進入人體,可能導致食物中毒,出現上吐下瀉、腸炎等症狀,許多人以為是黴菌惹禍,其實是因為細菌致病。
細菌生長的速度大約每30分鐘分裂一次,黴菌從開始滋生到肉眼可見,則需要一星期,在此之前,黴菌孢子已經長出,只是外表看不出異狀。因此,當民眾發現食物發霉時,其整體污染已經相當嚴重,甚至蔓延到周遭空氣中。
對於免疫功能較差的人來說,像是糖尿病患或是肝病病人,一旦細菌或是黴菌進入血液,就可能出現菌血症或是黴菌血症,或是跑到肺部造成肺炎、跑到腦部導致意識不清、跑到肝臟形成肝膿瘍、跑到骨頭出現骨髓炎等,均是後遺症大且難以控制的疾病。
二、黴菌產生的毒素中毒:除了感染造成的傷害之外,黴菌還會產生橘黴素、黃麴毒素等有害物質。其中尤其是黃麴毒素是一種有強烈生物毒性的真菌毒素,長期攝食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品還會導致慢性中毒、急慢性肝病變,甚至死亡的嚴重後果。
黴菌會產生黃麴毒素,食物中最常見是生長在保存不當的花生、玉米等作物上,也常在豆類製品裡發現。長期或大量攝食到有黃麴毒素污染的食品,可能導致中毒及急性肝發炎,出現上吐下瀉、頭痛等症狀,一般透過支持性療法,打點滴補充營養、體液及退燒等,症狀可獲得緩解。
所幸國內已少見因攝食大量黃麴毒素而中毒的案例,以花生而言,大約吃不超過一公斤都還算安全。不過因為光靠肉眼難以判斷是否含有黃麴毒素,民眾只能盡量選擇新鮮的產品,若已發現變色、變味(如油耗味等),就不宜再食用。
三、黃麴毒素是肝癌危險因子 雖然黃麴毒素與人類肝癌之間的關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已有動物實驗具體指出黃麴毒素的高度致癌性。在台灣,B型肝炎病毒仍是造成肝癌的主要原因,而長期攝入黃麴毒素,更會大幅提高肝癌發生的機率。
在2012年刊登於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的一份研究報告,整合了1994年到2009年全世界所有關於黃麴毒素與肝癌發生率的調查(其中40%的報告來自臺灣)。研究結果顯示,在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病患中,黃麴毒素的攝取會進一步提高肝癌的發生率達6倍之多!這些研究雖然無法直接證明:黃麴毒素可單獨誘發人類肝癌,卻也足以顯示黃麴毒素是致癌的危險因子,恐怕加速慢性B、C型肝炎病患的病情惡化。因此,B、C肝患者在飲食上應更加注意。
食物入口前應多觀察
發霉食物多半會有一股霉味,質地可能變得鬆軟,或是易於捏碎。此外,像是吃剩的饅頭或飯菜,在保存數日後,其表面可能長出灰白色、黃色或綠色的絨毛樣黴菌;存放時間過久的糕點,則可能出現綠色、白色或黑色的斑點。
喜歡吃花生米的民眾,千萬不要一顆顆直往嘴裡丟,剝去外面的紅衣後看一下,如果有發霉時,裡頭的花生米會變得較為泛黃。觀察到上述這些變化時,就表示食物恐怕已經遭到黴菌污染,不應再食用。
比較特別的是穀類食品,由於穀類食品遭到黃麴毒素污染時,不太會有異常味道,民眾難以從氣味或外觀上(色澤、乾燥程度等)來辨別是否發霉,建議如果一段時間內沒有吃完,最好要冷藏保存以確保新鮮。
食物勿久放 保存有訣竅
要避免食物發霉,必須杜絕黴菌生長的兩個要件:也就是溫暖與潮濕。建議可將食物放入密封的防潮罐中,或是使用防潮劑以保持乾燥;在購買食物時,最好選擇新鮮或有真空包裝的產品,同時不要一次買太大量,以利儘速食用完畢,降低吃到受汙染食物的機會。
一旦若發現食物發霉、過期,都應立即丟棄。許多人以為,只要把發霉的地方去除,就可以避免黴菌的毒害,事實上,看到發霉時,其黴菌菌絲早已深入食物內部。有研究指出,受到黃麴毒素污染的食品,即使以100℃高溫烹調,仍難以去除此菌毒性,婆婆媽媽們千萬不要以為「洗一洗、蒸一蒸」就能繼續吃。
此外,大多數民眾可能不知道,食物冷藏雖然能幫助延緩發霉的時間,但冰箱的冷度並無法把細菌「凍死」,只能抑制其繁殖,所以千萬別以為「把食物丟到冰箱就好,冷凍就不會壞」,甚至忽略了食物保鮮前置處理的重要。
為了避免腐壞,食物放到冰箱前,必須先經過冷卻和密封,最好能放進保鮮盒或夾鏈袋,再放入冰箱保存,這樣比較不容易走味,並有助於保鮮。而室溫25℃到35℃,相對濕度在70左右,是黴菌生長的最佳條件,因此,夏天更要特?防制黴菌污染,隨時保持廚房的通風、乾燥,縮短糧食、蔬菜的儲存時間,切忌怕「浪費」而盲目食用。
唯有改變錯誤的觀念、加強防霉,才能吃得健康,同時遠離疾病威脅!
◎黃麴毒素(Aflatoxin):黃麴毒素主要是由黃麴菌(A. flavus)及寄生麴菌(A. parasiticus)兩種真菌所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常見的類型包括有黃麴毒素B1、B2、G1、G2等。它廣泛存在於農作物及食品中,除花生、玉米等五穀雜糧類外,甚至是鮮乳、米粉、麵粉等加工製品,也可能被黃麴毒素污染,對人體及動物具有高度肝臟毒性及致癌性。
【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71期(2015-07-15出版),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