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變黃、大便變色 發生率上升中的「壺腹癌」

0

長期致力於推廣社會議題繪本的兒童文學博士幸佳慧,日前罹患了壺腹癌,正在接受治療。

皮膚變黃、大便變色 發生率上升中的「壺腹癌」

長期致力於推廣社會議題繪本的兒童文學博士幸佳慧,日前罹患了壺腹癌,正在接受治療。

聽到「壺腹癌」,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壺腹是哪個器官?怎麼沒聽過呢?是的,這是個少見但發生率正在上升的癌症。

「壺腹」位於我們的肚子裡,藏在我們消化道裡。在消化道裡頭,解剖構造最複雜的非十二指腸莫屬,因為這屬「消化重地」,需要匯集胰液、膽汁等消化液進入十二指腸。而所謂的「壺腹」(Ampulla of Vater),就是「膽道」與「胰管」交會之處,總膽管最末端兩公分,之後這段交合處會穿進十二指腸內,膽汁和胰液就能流進十二指腸。

皮膚變黃、大便變色 發生率上升中的「壺腹癌」

當然,我們的膽汁、胰液並不是靠重力持續流進十二指腸的,而是在我們吃東西之後才會加入十二指腸參與消化。因此壺腹處有一圈括約肌(奧迪氏括約肌,Sphincter of Oddi),平時透過複雜的神經及荷爾蒙調控,這圈括約肌是收縮緊閉的,不讓膽汁、胰液流進腸子,也可防止腸子食糜往膽道、胰管竄。到了需要時才會放鬆,讓膽汁、胰液加入十二指腸。

皮膚變黃、大便變色 發生率上升中的「壺腹癌」

壺腹既然長在消化道的樞紐處,萬一這裡長出了癌症就很棘手,癌細胞要前往膽道、肝臟、胰臟、小腸都很快。目前壺腹癌並不算常見的癌症,發生率相對來講還算低,多出現於40幾到60幾歲的病人身上。

罹患壺腹癌會有什麼症狀呢?想想看,我們一直說壺腹能調控膽汁、胰液進入十二指腸,那假使這裡長了腫瘤,就會阻塞膽汁的流動,患者容易表現膽汁阻塞的症狀。因此壺腹癌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黃疸,約七成患者都曾出現黃疸的症狀。

另外還可能有以下症狀:

● 大便是灰白土色

● 逐漸體重下降

● 腹痛,在上腹或右上腹處悶痛

● 狀況更嚴重時可能表現背痛

● 胃口不佳、噁心嘔吐

皮膚變黃、大便變色 發生率上升中的「壺腹癌」

由於患者大多是先表現黃疸,一般會依循診治成人黃疸的方式來找尋病因。

醫師常會先安排腹部超音波,找找看黃疸的原因。當看到膽道擴張、胰管擴張的狀況,醫師會進一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檢查。這時若找到壺腹處腫瘤,可以同時評估是否有淋巴結轉移,或是轉移到腹內其他器官。假使膽道阻塞的原因尚不明顯,可以考慮內視鏡逆行性膽胰攝影,或經皮穿肝膽道攝影等方式,更確定膽道與胰管阻塞的原因。

確定診斷後,要了解壺腹癌的分期:

◇ 壺腹癌第一期

腫瘤侷限在壺腹處,沒有淋巴結或遠端轉移

◇ 壺腹癌第二期

腫瘤侵犯至十二指腸腸壁,或侵犯胰臟小於兩公分,但沒有淋巴結或遠端轉移

◇ 壺腹癌第三期

已有淋巴結轉移,尚未遠端轉移

◇ 壺腹癌第四期

腫瘤侵犯附近器官超過兩公分以上,或腫瘤已遠端轉移。

皮膚變黃、大便變色 發生率上升中的「壺腹癌」

我們要怎樣治療壺腹癌呢?

若評估認為這是可以切除的壺腹癌,患者需要經歷腹部的大手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與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其他療法相比,手術切除是最重要的!

然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不像切除闌尾、膽囊,而是要切除許多器官。壺腹這地方位於膽管胰管進入十二指腸的交會處,解剖構造複雜,等於位在樞紐處,不能夠「只開刀拿掉壺腹」。一但要用手術切除腫瘤,我們需要切掉總膽管、膽囊、胰頭、十二指腸、部分的胃。把這裡做完整切除後,還要重建。拿小腸來與殘存的膽道、胰管、和胃做出新的接口,腸胃道才能順利運行,消化液才能流進小腸內。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也被稱為「Whipple’s operation」,若在手術中保留胃的幽門處,則稱為PPPD(pylorus preserv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不管是否保留幽門,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都是非常複雜的手術,想想看,破壞後還要重建,術後總有一定比率的患者會遇上胰液滲漏、膽汁滲漏等併發症。

皮膚變黃、大便變色 發生率上升中的「壺腹癌」

要進入手術前,醫師需要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因為壺腹癌病人可能會有一段時間已無法好好進食了,體力早已逐漸流失,很難接受一場大手術。若有必要,需先考慮用靜脈營養補充個幾天,再動手術。

手術前若有黃疸等膽汁淤積狀況,要注意是否已經造成膽管炎,或是影響了凝血功能。如果有,要考慮術前先引流膽汁,並補充維生素K。目前手術是治療壺腹癌最主要的方式。

原文:皮膚變黃、大便變色,很棘手的壺腹癌(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外科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