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之子為父立墓碑 王開鎖百年冥誕獻禮
一座「中華民國」紀元的墓碑,最近悄然豎立在福建仙遊白馬村的一處墓地。烈士王開鎖之子王瑞珍感謝台灣熱心人士協助,讓他的父親有尊嚴地長眠故里,自己也盡到人子職責。
一座「中華民國」紀元的墓碑,最近悄然豎立在福建仙遊白馬村的一處墓地。烈士王開鎖之子王瑞珍感謝台灣熱心人士協助,讓他的父親有尊嚴地長眠故里,自己也盡到人子職責。
1919年生的王開鎖,福建仙遊人。依軍方檔案記載,他出身東南特別訓練班6期、中央警校警官班,曾任福建南靖警局巡官、福建游擊總部仙遊支隊長等職。
1952年,中華民國國軍南海部隊突擊大陸,與共軍展開楓亭之戰。王開鎖從烏坵出發前往福建突擊,在老家仙遊山上彈盡援絕,送出最後一封軍情電報後,舉槍自戕殉國。雖然村民保住他的遺體,讓他全屍入土,但幾十年都沒有墓碑;他唯一的子嗣王瑞珍每次只能克難地用硬紙板寫上「王開鎖之墓 中華民國四十一年」,放在墓前,祭拜父親。
王瑞珍今年75歲,他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從小因父親緣故,和母親、祖父母連同叔叔、舅舅多人都成了「反革命分子」家屬,遭到追捕。他和媽媽躲在深山老林的古墓中,白天夜晚都不敢露面;只有偶爾民兵巡查鬆懈時,才敢偷偷走出墓穴,挖野菜、地瓜生吃充飢。
王瑞珍說,母子最終還是逃不過劫難。媽媽和年僅5歲的他被關進監獄,叔父遭到槍決;3年後他和媽媽出獄,家徒四壁,「連一根鐵釘都沒」。「黑五類」的帽子一輩子跟著他,就學就業都難如登天;相依為命的母親過世後,他更成了四處流浪要飯的孤獨老人。
烏坵文史工作者高丹華的姨父傅培琦,是王瑞珍的舅父。高丹華說,傅培琦早年跟著王開鎖投筆從戎,得知遺族窘境,傅培琦生前告訴王家,王開鎖是台灣有關單位列冊的「烈士」,不但奉祀在單位內部忠烈祠,撫卹金也已編列,鼓勵王家申領。
王瑞珍的媽媽和王瑞珍曾先後來台了解撫卹事宜,但都因超過請領年限,被打回票。王瑞珍四處求助無門,得知高丹華到湄洲島尋親,他衣衫襤褸地跑到湄洲島請高丹華協助。高丹華隨後也到仙遊了解王開鎖殉職始末,回台灣後四處奔走,希望能為烈士之後爭取權利。
台灣有關單位感念王開鎖為國犧牲奉獻的精神,足為後世軍人楷模,最近終於為王開鎖的遺族網開一面。也因此,王瑞珍才有能力為父親立墓碑。
王瑞珍買了塊大理石,請人鐫刻「王開鎖之墓 中華民國四十一年成仁」。最近選了個黃道吉日,安放墓碑。同行的還有王瑞珍的義女、乾女兒,以及受邀觀禮的高丹華和東碇老兵林健華。
林健華,陸軍官校正52期,歷任排長、連輔導長、連長,兩度駐防金門近5年,1986年戍守東碇島。身為王開鎖的「小學弟」,林健華向學長敬禮,哽咽說:「王開鎖前輩,我們沒有忘記你對中華民國犧牲和奉獻,我代表國軍向您致敬。願您安息,永享極樂」。
不願居功的高丹華說,協助陳情只是舉手之勞,但如果遺族能夠早點領到撫恤金,他們的日子就不會那麼落魄;如今,「總算出現道義的曙光」。
今年正好是王開鎖的百年冥誕,這座墓碑等於是王瑞珍送給父親的百年冥誕獻禮。王瑞珍在父親靈前說,感謝台灣政府照顧他這個孤苦的老人家,「永遠銘感在心」。
為父立碑後,王瑞珍還有一個心願。他寫了委託書請高丹華代為向有關方面申請父親的資料,以及最後打回台灣的電報內容。他說,想要擁有父親的檔案作紀念,同時告慰父親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