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陸蟹長城」計畫喊停 清大教授:半途而廢太可惜
每天夏天月圓夜是墾丁抱卵陸蟹降海釋幼的高峰期,陸蟹媽媽過馬路卻常遭汽機車「路殺」。記者潘欣中/翻攝
清大教授曾晴賢不捨墾丁陸蟹過馬路降海釋幼遭汽機車「路殺」,去年在墾丁香蕉灣和砂島路段實驗以帆布牆加地下涵洞打造全國首座生態「蟹道」,墾管處認為帆布牆阻路殺卻影響繁衍而喊停;曾晴賢感嘆,阻止、導引和通行是三大關鍵,阻止不是問題,導引和通行部分建議可以增設涵洞、垂直面改為緩坡等來克服,但未落實,半途而廢可惜了。
曾晴賢專長是基礎魚類分類和生態學學術研究,有感於生態環境和生物棲息地遭人類破壞,導致許多魚類面臨瀕臨滅絕的命運,再投入河川生態工法的概念與技術研究,領略到生態工法的邏輯和精神,要從生物的角度規畫,才能讓生態跟環境工程永續;2001年他在新竹頭前溪隆恩堰的取水口,利用繩索、麻布袋、木條和塑膠網,在垂直混凝土側牆上,構築方便毛蟹攀爬的廊道。
曾晴賢後來注意到墾丁和綠島的陸蟹廊道的效益不佳,發現是規畫不理想的阻絕設施、導引裝置和動線安排等,開始研究陸蟹遷徙行為;他前年帶領學生到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村,結合科學演算方式與紀錄陸蟹的數量與行為,再利用道路涵洞結構,設計可引導陸蟹遷徙的帆布牆裝置,為陸蟹建造生物廊道系統,去年複製到台26線陸蟹熱區,卻被墾管處認為不可行。
曾晴賢說,如果這樣的設施沒有用,澳洲人應該早就把聖誕島的類似設施全部撤掉了;所有的生態廊道都沒有一百分的設計,但如果光是看到一分的缺點,不願意積極的去改進它,卻寧願放棄繼續努力,回頭再用不見得最有效的方法,這是主管單位自己的選擇,只能尊重。
他說,生態廊道每個環節的連鎖關係至為重要, 陸蟹生態廊道有三大關鍵,阻止用帆布牆解決,4公里道路只有4座涵洞實在太少,建議增設,另集水井垂直面改為斜緩坡等友善設計,讓陸蟹的導引和通行更順暢,但均未落實,計畫半途而廢,真的可惜了;國內外對墾丁國家公園的陸蟹生物多樣性和特殊生態景觀,保有高度關切,政府應更積極從事生態廊道研究和整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