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中暑 婦人發燒檢查竟是肺癌第三期
發燒與肺癌的距離,居然這麼近。56歲的鈺琪(化名)天生體質較弱,經常反覆性感冒,二年前夏天參加一場戶外活動後,覺得身體不舒服,當下以為是中暑而返家休息,晚上卻高燒至39.5度而到醫院掛急診,被診斷為肺炎。她覺得不對勁而主動要求住院並做進一步檢查,竟發現右側肺部長了一顆約6.5公分的腫瘤,切片後確診為第三期的非小細胞肺癌。
發燒與肺癌的距離,居然這麼近。56歲的鈺琪(化名)天生體質較弱,經常反覆性感冒,二年前夏天參加一場戶外活動後,覺得身體不舒服,當下以為是中暑而返家休息,晚上卻高燒至39.5度而到醫院掛急診,被診斷為肺炎。她覺得不對勁而主動要求住院並做進一步檢查,竟發現右側肺部長了一顆約6.5公分的腫瘤,切片後確診為第三期的非小細胞肺癌。
鈺琪與家人討論後決定手術,並以化療方式控制病情。本以為開完刀、打完化療就能平安,沒想到今年3月肺癌復發且轉移至左肺,再次手術切除病灶後,在與醫師討論下決定改以接受化療、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三管齊下的組合來對抗癌魔,目前狀況穩定,偶爾頭暈。
收治鈺琪的台北慈濟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表示,肺癌已連續七年蟬聯台灣癌症之冠,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占國內肺癌人口九成,每年近萬人喪命。當病患出現不適才就醫時,癌細胞大多已經轉移,故許多晚期肺癌患者五年存活率較低,以世界平均來看約為15%,台灣則因近年醫療進步下,存活率約20至25%左右。
黃俊耀說,晚期肺癌患者在手術、化療、放射與標靶都失敗後,會將希望寄託於免疫療法;而健保署在今年4月,同意開放800名癌症患者可接受免疫治療,讓不少癌症患者出現曙光。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表示,免疫治療是利用免疫檢查點藥物喚醒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正確辨識並攻擊癌細胞,一旦腫瘤對藥物有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療程結束後,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發揮作。但晚期肺癌患者單獨使用免疫檢查點藥物,整體反應率很低,因此幫免疫治療「找搭檔」,提升反應率,是目前最佳解決之道。
黃俊耀表示,據近期國外歐美最新研究發現,若單純使用免疫療法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總反應率為四成;但若為免疫、化療與標靶組合起來併用,治療反應率卻能突破六成,成為臨床上新選擇。因此他在與鈺琪及家屬討論過後,決定採組合方式治療,目前情況穩定。
黃俊耀說,近年來肺癌治療走向精準化和個人化,在免疫治療浪潮下,衛福部目前核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線免疫治療,包含單獨使用免疫治療、免疫+化療、免疫+化療+標靶等組合,增加治療靈活性,呼籲晚期患者不要放棄希望,與醫師溝通出合適的治療組合,讓生命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