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儲蓄型保單 明年恐難買到了
為回歸保險的保障本質,降低保費收入過度成長的問題,金管會引導業者調整商品結構。記者黃義書/攝影
為回歸保險的保障本質,降低保費收入過度成長的問題,金管會將同時祭出棍子與胡蘿蔔,引導業者調整商品結構,多銷售保障型與高齡化等利率敏感度低的保險商品,預期明年民眾恐難買到利變險等高儲蓄型保單。
因應新會計準則IFRS 17公報上路,並健全保險產業發展,保障保戶權益,金管會昨天召開壽險業負責人座談會,邀請廿二家壽險公司董總與會,由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主持。會後提出五大政策方向,包括調整保險商品結構、強化壽險業資本結構、導正不當銷售行為、強化壽險業風管能力及IFRS 17接軌措施等。
在保險商品結構調整的部分,為引導壽險公司多賣保障型商品、少賣儲蓄型商品,金管會將建立傳統型人壽保險門檻比率,確保保險業有承擔一定的死亡風險、提升投資型壽險門檻比率。也就是說,未來不可能發生保單價值大於保額的狀況,高儲蓄型保單將絕跡。
除了「棍子」,金管會也提供「胡蘿蔔」,銷售保障型及高齡化保險商品占六成的業者,給予核准商品改成備查的獎勵。
「單純儲蓄並非保險的本意」,保險局長施瓊華表示,民眾要思考「儲蓄」兩個字與「保險」的關聯性是什麼。保險應該提高保障,才符合保險商品的屬性,避免過度趨向理財,才是保險公司推出這項保險商品真正的價值。昨天與會業者都支持此方向,僅希望金管會對保障型及高齡化的定義重新檢討及明確化。
施瓊華說,保障型商品利率敏感度較低,也有利未來接軌IFRS 17。理財型商品過度發展,是虧損合約,對保險公司的健全經營也有害。保險公司也開始要思考,多增加銷售保障型商品,提高保障額度,保戶才會真正從保險中獲得保障。
她強調,儲蓄型保單雖可兼顧理財,但應該仍是「保險的附屬」,而非主要價值,「民眾要理財可以買其他的商品」。保障的成分提高,也不代表保單沒有累積現金價值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