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皆因癌逝,才發現自己是高危群!他依照2準則,樂觀面對10年雙癌人生
圖檔來源/幸福熟齡,孫道傑提供不論晴雨、四季,天剛拂曉,孫道傑就離開溫暖的被窩,晨起梳洗,準備出門運動,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或是到游泳池晨泳1小時,是孫道傑揭開一天序幕的方式。乍看精神奕奕的他,很難相信他是位罹患2種癌症,進行肝臟移植,已經和癌細胞和平共處超過10年的抗癌鬥士。
圖檔來源/幸福熟齡,孫道傑提供不論晴雨、四季,天剛拂曉,孫道傑就離開溫暖的被窩,晨起梳洗,準備出門運動,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或是到游泳池晨泳1小時,是孫道傑揭開一天序幕的方式。乍看精神奕奕的他,很難相信他是位罹患2種癌症,進行肝臟移植,已經和癌細胞和平共處超過10年的抗癌鬥士。
基因檢測示意圖。圖/ingimage目前台灣醫療院所專門為癌症開設的遺傳諮詢服務較少見,大多需要經過醫師轉介,或視醫師個人是否包含此類專業能力。建議有意進行遺傳諮詢的民眾,先向自己的醫師評估自身情況,若有需要再進行轉介。
▲宮廟2年前預測要注意鼻咽。(圖/翻攝自靈異公社)
記者黃可昀/綜合報導
紀君霖(右)與丈夫卡斯柏在日本久留米治療期間,於神社前合照祈福留念。圖╱紀君霖提供
當時身體看似如此健康的他被診斷出癌症,而且是鼻咽癌第四期,對我來說宛如似晴天霹靂般的打擊,更何況是當事人的他!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來來源ingimage壓力大崩盤
▲喝水狂嗆到,小心是你的吞嚥功能已經出問題。(示意圖/pixabay)記者李佳蓉/採訪報導
台灣頭頸部癌專家齊聚一堂,共同關心患者權益。右起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陽明大學副校長楊慕華、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成大醫學院耳鼻喉學科教授蔡森田、台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賴裕和、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記者葉信菉╱攝影由於頭頸部癌成因複雜,藥物選擇少,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健保規定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部癌用藥,只能在標靶及免疫藥物中二擇一,由於這群患者多是中壯年,經濟上又屬弱勢,常讓醫病陷入兩難,治療方式也非國際趨勢。
頭頸部癌 複雜又困難 圖/123RF在頭頸部腫瘤中,病人最多的就是口腔癌,政府推出口腔黏膜檢查已16年,篩檢率大約五成,菸檳使用率都開始下降,但口腔癌的人數並未減少。曾任衛福部次長的成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蔡森田直言,「戒掉菸及檳榔後,其致癌的因子仍殘留體內,預期未來20年內,口腔癌人數仍在高原期,加上篩檢政策沒有強制性,也沒有跨部會合作,無法找到真正該篩檢的人。」
病友邱慶輝(右)努力學發聲。 記者邱德祥/攝影7月27日是「世界頭頸癌日」,台灣2017年新增約萬名新病人。頭頸部的相關癌症,包括人數最多的口腔癌,及鼻咽癌、口咽癌、喉癌等。病人術後不只外觀改變,有些還會影響到吞嚥、說話等功能,加上多為家庭經濟支柱,罹癌後身心衝擊可想而知。日前,聯合報與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舉辦一場「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我們是要幫這群無聲無息的患者發聲,喚醒外界重視他們的權益。」
高雄市邱正義婦產科副院長陳愷鴻。記者蔡容喬/攝影「我是醫師,我得癌症。」陳愷鴻面對病患,從不隱瞞自己與癌症和平共處十多年了。放射治療破壞他的唾液腺,唾液分泌減少,總是口乾舌燥,說起話來卡卡的,但他總是抱著水杯,一面喝水緩解不適,一面分享罹癌經驗,希望每個人都能體會生命的無常及可貴。
記者闕雁琳/綜合報導相處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南投一名飼主林秀瑛分享愛犬球球從滿月的小屁汪帶回家,天天搗蛋咬壞東西、帶出門總是爆衝,讓家人差點跌到,到現在16年過去了,球球的臉上長滿白毛,行動力漸漸不如從前,但可愛的笑容依舊沒變。飼主細數著愛犬幾年來的屁孩行徑,對比現在的安靜乖巧,逼哭千名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