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義肢 工研院攜手馬偕助獨臂男嬰順利成長

0

工研院與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合作建置「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除了製作常見的媽媽手輔護具協助復健,還曾幫助過一名出生時手部感染而截肢的獨臂男嬰製造義肢輔具,因3D列印的義肢比傳統義肢重量輕一半,讓男嬰可以更好的適應義肢,有助平衡性發展。

工研院與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合作建置「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除了製作常見的媽媽手輔護具協助復健,還曾幫助過一名出生時手部感染而截肢的獨臂男嬰製造義肢輔具,因3D列印的義肢比傳統義肢重量輕一半,讓男嬰可以更好的適應義肢,有助平衡性發展。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醫師陳建鵬表示,傳統的義肢大多都是金屬製作,以小男嬰這個案例來說,傳統義肢可能就跟他的體重一樣重了,這種情況下顯然無法順利適應義肢,但若不使用義肢,小男嬰也會因缺少一隻手臂,造成翻身、坐立、爬行時少了施力點兒很難找到平衡感。

為了讓小男嬰能順利成長,小男嬰從半歲時就開始穿戴3D列印的義肢,比起傳統義肢,3D列印的義肢材料為尼龍,結構強度維持但重量輕了一半以上,且隨著男嬰成長,義肢也不需要完全重做,而是按照成長狀況,進行部分微調,如只需重新列印上臂,下臂還能繼續使用,比傳統義肢調整性高。

陳建鵬指出,目前小男嬰已經3歲,雖然發展仍比同齡幼童稍慢,無法跑跑跳跳,但走路完全沒問題。不過3D列印的義肢目前也仍然在完善當中,如義肢配套的固定帶,還在尋找更適合的材料與方式,希望讓男童穿戴意願更高。

除了上述的男童,近期也有一個較特別的成功案例,一名60多歲的王姓婦人,因中風的關係需要穿戴腳架幫助走路,由於傳統低溫熱塑方式製作的腳架不夠堅固,婦人走路時腳內翻、張力大,導致腳架穿沒多久就裂掉,因此陳建鵬建議婦人使用3D列印技術,順利解決腳架不耐穿的問題。

陳建鵬也強調,舒適性是復健的關鍵,若輔護具戴起來不舒適,病患就不會常戴,復健效果自然不佳,而3D列印的好處就是能依照不同類型的輔護具,挑選適合的材質製作,也不用怕碰到溫度高一點的熱水時,傳統輔護具會發生變形的問題。

3D列印義肢 工研院攜手馬偕助獨臂男嬰順利成長
工研院與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合作建置「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幫助一名出生時手部感染而截肢的獨臂男嬰製造義肢輔具。圖/工研院提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