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行刷臉迎賓 台新銀行搶先推

0

為擴增「人臉辨識」技術的運用,台新銀行3日表示,上(5)月起已將該技術應用場景從ATM擴及到分行迎賓,在內湖數位示範分行正式推出「VIP人臉辨識迎賓服務」,成為國內首家將人臉辨識技術同時應用在ATM及分行迎賓服務的金融機構。

國內銀行業對人臉辨識技術的運用愈趨多元,台新銀行於去年12月率先開啟金融服務的刷臉時代,成為第一家提供ATM「刷臉提款」服務的銀行,目前在該行營業部、敦南分行、內湖分行、蘆洲分行及全家便利商店的重慶店、敦新店、師大店等處皆提供ATM刷臉提款服務,該功能的便捷性受到客戶肯定。

台新銀行數位金融處副總經理包國儀表示,台新銀行推出的VIP人臉辨識,結合智能迎賓服務,透過人臉辨識,當客戶一進入分行大廳理財專員就會收到通知,並主動趨前迎接。

理專會備妥該客戶預約好的交易表單,客戶只需確認後完成簽章即可進行交易,有效提升服務效率,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尊榮感受。

包國儀表示,有一位黃姓客戶過往都是透過電話和理專接洽,近日因有筆需要臨櫃辦理的交易,原以為抵達內湖分行後,須主動尋找初次見面的理專,未料自己一踏入分行,理專即主動和她熱情地打招呼,暖心舉動讓她印象深刻,也對VIP人臉辨識迎賓服務大為讚賞。

台新銀行持續以先進的金融科技,打造客戶數位金融體驗,目前已將人臉辨識技術落實在Face ID刷臉登入App、ATM刷臉提款、VIP人臉辨識迎賓服務等三大金融服務中,多元運用人臉辨識技術在實體分行、ATM、行動銀行等線上線下通路,全方位為客戶提供先進服務。

包國儀預告,台新銀行今年第3季將推出「台新刷臉登入」行動銀行App服務,打破過往刷臉登入僅限iPhone手機的限制,民眾只要以手機自拍即可登入台新行動銀行App,讓更多客戶體驗多元又便捷的刷臉服務。

分行刷臉迎賓 台新銀行搶先推
台新銀行總行外觀。聯合報記者陳怡慈/攝影
分享

分行刷臉迎賓 台新銀行搶先推
台新金控公司治理受肯定,獲「第五屆公司治理評鑑」前5%,由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左)頒獎,台新金控總經理林維俊(右)代表出席受獎。 台新金/提供
分享

台新金控公司治理表現獲頒「第五屆公司治理評鑑」排名金融保險前四強,台新金與子公司台新銀行的人力資源管理也雙雙獲獎,台新金獲得亞洲企業商會(Enterprise Asia)頒發「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的「人力投資獎」;台新銀獲「亞太區史蒂夫商業大獎」頒發「創新人力資源管理銀獎」,可說喜事連連。

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與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公司治理評鑑」,台新金控列名於上市公司排名前5%,並且在受評的42家金融保險業中排名在前四強。由於該公司去 (2018)年9月也入選道瓊永續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 DJSI)「世界指數」和「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由於道瓊永續指數評選過程著重公司治理、環境保護、經濟成效各面向的具體作為,顯見台新金控在公司治理的表現,深獲國內、外第三方機構肯定。

台新金指出,人力資源管理是公司治理重要的一環,除了在公司治理評鑑表現傑出外,近期台新金控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也獲國際獎項肯定,繼5月24日榮獲亞洲企業商會(Enterprise Asia)頒發「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之「人力投資獎」後,旗下台新銀行亦獲「亞太區史蒂夫商業大獎」頒發「創新人力資源管理銀獎」,值得一提的是,台新銀行是首次獲得「創新人力資源管理獎」的台灣企業,凸顯台新人力資源管理受國際肯定,為台灣爭光。

台新銀行總經理尚瑞強表示,「誠信、承諾、創新、合作」是台新的核心價值,而「創新」更是深植的DNA;此次台新銀行以Triple E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獲獎,關鍵就是以員工聲音為出發,透過創新作法以碎片化聆聽機制,深度掌握員工需求,以人為本,用創新思維設計規畫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包括針對不同層級員工規畫全方位的培育互動機制、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數位學習環境、豐富多元的家庭互動機制等;這些創新作為有效提升員工產值,且強化員工敬業度,具體成效受主辦單位青睞。

台新金表示,「亞太區史蒂夫商業大獎」是針對亞太地區29國企業所獲致成就加以認可的重要商業獎項,被廣泛認可為世界上頂級的商業獎項,獎項設立17年來,持續表彰亞太各國具非凡成就的企業,今年共有逾900位來自亞太地區的商業人士或企業代表在參與各類別獎項接受審查。

要知道消費動能好不好,除了參考民眾的收入資料外,信用情況往往也是觀察的重要指標。據紐約聯準會(Fed)的統計,美國家庭債務餘額截至今年第一季已連降了19個季度(如圖),消費光景看似一片大好;然即便如此,從國際清算銀行(BIS)提供的槓桿率資料可清楚看出,海嘯至今唯一與GDP等幅擴張信用的是企業部門,家計單位的槓桿比例倒是不增反減,表示在過去一輪的信用循環中,真正受信用市場青睞的是企業。

平心而論,這並非金融機構或市場的原罪,畢竟世人在歷經金融海嘯後,學會了在舉起槓桿的同時,得先斤斤計較一下交易對手的背景後再來交易。影響所及,當央行祭出一波波寬鬆政策後,大量的資金迅速往企業端靠攏,而後者又挾著錢滾錢的規模優勢,很容易來到一個滿手現金卻苦無投資標的之困境,並導致金融活動逐漸變得比實體投資還熱絡,央行則順勢成了創造泡沫的始作俑者,尤其是泡沫又回頭把消費者與企業家彼此推得更遠,政策美意初衷明顯都變了調。

分行刷臉迎賓 台新銀行搶先推
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而且只要是錢,到哪裡都會有類似的流向。舉例來說,中國在過去幾年不斷地降準救市,但也四處醞釀了金融弊端,迫使中國當局不得不為貨幣措施設計了「定向」機制,希望政策資源能校準方向後再投入,諸如「精準」扶貧、或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等,都是意在加強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聯繫,避免用錢堆出了更大的錢坑;唯實則不然,中國當局這幾年從未間斷地嘗試控制債務,我想若排除貪贓枉法等人為因素外,關鍵應在於缺乏可充分回收的投資標的。

於是,當增長引擎找不著,加上勞動生產力停滯,人均財富逐漸停止增長,按財務常理邏輯來看,信用自然不宜繼續積極擴張。然而,少部分日本政府人士卻懷抱希望,誑稱為了滿足充分就業而可以不顧預算平衡、也不會面臨通貨膨脹、破產清算風潮的「現代貨幣理論」相當適合該國政府,且現實中日本也確實符合高債務、低通膨的樣貌。但我以為,這是因為日本央行(BOJ)的低利政策恰恰還撐得住而已,還有日本政府的高債務多被自家民眾認購,兩者都具有無風險、低成本融資的性質,但副作用卻是會長期傷害銀行體質與民眾荷包,日子一久資產價值必得縮水,經濟亦毫無彈性可言,總之這是種所有人一起跳入深淵的概念,算是債務陷阱的最明顯例證,嘗試不得。

而除了日本之外,現實世界中如義大利政府與歐盟、或是美國川普政府與國會預算辦公室,這幾年來一直就預算債務議題存在紛爭,說穿了,這和民選政府缺乏長期治國的概念有關,央行也難辭其咎;不過,隨著放錢的道德風險漸漸浮上檯面,我寧願相信央行總裁們心中都有一把尺,知道唯有慢慢卸下寬鬆的防護罩,政府治理方能重回軌道,果真如此,投資者最好別一廂情願地認為Fed會輕易降息救市,倒是應該為隨時都可能迎來的波動做好準備吧。(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發佈留言